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刘巧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践进路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巧叶  时间:2025-09-08 11:15:40

乡村小规模学校通常指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村小或乡村教学点,它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对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及2024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湖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七,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共有乡村小规模学校4194所,在校生规模达到14.1万人。“十四五”期间,湖南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整合优化。面对乡村学龄人口不断缩减的新趋势,如何立足现实,前瞻性地主动应对,既减少可能带来的教学资源浪费,又尽可能保障办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辩证看待“撤”与“留”,科学进行学校布局和教学资源配置

合理的布局规划与资源配置,是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基本前提。湖南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两者占全省总面积的80%,一直以来,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于保障偏远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职能。然而,随着学龄人口减少,乡村义务教育生源锐减、办学规模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乡村学校“点多、面广、规模小”的特性愈发凸显,学校布局也迎来了新的调整节点。为此,应统筹考虑公平与效率,辩证看待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撤”与“留”,形成更为科学的学校布局和教学资源配置模式,在保障教育公平性与可及性的同时,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首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撤”与“留”。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分散、规模不一的现状,应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结合当地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状况、城镇化进程以及学龄人口流动和变化趋势,合理规划学校布局、规模和设施标准。对生源持续萎缩、办学效益极低的学校,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科学稳妥按程序进行撤并,并做好学生安置工作;对确有必要保留的学校,应明确予以保留,严格按照《湖南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用好用活政策,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

其次,构建“中心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布局,共享资源。以乡镇为单位,整合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一所中心学校,承担区域内资源统筹和教育教学指导功能。对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实行中心校一体化管理,由中心校统筹教学计划、教师调配、经费使用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探索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由乡镇核心校牵头,各成员校资源共享,为乡村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改革管理机制,强化培养和激励,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整体效能

教师是保障学校办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关键也在于此。近年来,湖南省通过实施“特岗计划”“‘三区’支教”“银龄讲学计划”等多项举措,为乡村学校补充了大量师资。但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有限等因素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

首先,改革教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师资整体效能。一方面,制定和推广教师走教制度,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教师档案,实施音体美、科学、英语等学科教师轮校走教,以此补齐教师结构性缺编的短板,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开齐开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组建学区教育联盟、实施名师引领工程等方式,填补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缺口,促进优质师资的流动与共享。

其次,优化教师培养模式,精准对接教学需求。一方面,推进本土化全科教师培养。联合师范院校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按需确定培养规模,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补充本土化全科教师,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另一方面,精准提供在职培训。结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重点提升教师的多学科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留守儿童教育能力,满足教学的现实需求。

再次,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一方面,尽可能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待遇和福利水平,包括提高工资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住房补贴和交通补贴等,增强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在乡村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与单位进一步加大表彰力度,并将其与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充分激发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交流轮岗、走教支教的意愿与积极性。

推行信息化赋能、个性化教学,从“小而差”“小而弱”走向“小而优”“小而特”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追求的不是低水平维持,而是高质量发展。质量提不上来,规模只会更小。小规模学校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经验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客观上存在生源不足、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不足,不能一味地简单模仿和追赶城市教育,只有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桎梏,从实际出发,坚持现代化、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从“小而差”“小而弱”走向“小而优”“小而特”,真正实现生存突围,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首先,强化信息化赋能,提高教学质量。湖南是全国首个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通过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攻坚行动”,目前已实现全省农村教学点全部通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多媒体教室全覆盖。下一步,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省级教育资源库,整合适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资源,打通资源获取渠道;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通过直播授课、同步课堂、在线辅导等方式,使乡村学生也能及时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建立跨校联合教研体,通过“云备课”“云听课”“云教研”等方式,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其次,探索小班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前,小班化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改进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小规模学校天然具有班额小的特点,应鼓励教师将身份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式教学等,因地制宜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有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在校学生个性化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历史演进与治理策略研究”(XJK20AJC002)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