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对专业性要求高,承担相关培训的师范类高校应积极探索培训新范式,切实促进学前教育师资培训高质量发展。
深度调研,精准定位培训需求。精准确定培训需求,是增强培训针对性、提升培训质效的关键和重要前提,应通过组织开展训前深度调研把准需求。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薄弱点在哪里、短板在哪里,培训帮扶的靶向就在哪里。在研制培训方案之前,高校可联合当地教师发展中心、幼儿园和学前教育领域专家,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围绕培训主题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深入了解一线教师专业能力现状与发展需求;借助AI技术研发教师能力诊断系统,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数字画像,准确判断教师专业发展层级水平及面临的困境;通过精准定位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形成培训需求报告,在此基础上“量身定制”培训课程,确保培训内容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多元协同,构建教师培训共同体。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实现培训的本土适用和整体优化。在培训工作机制上,师范类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学科平台优势,整合高校课程资源、政府政策资源、幼儿园实践资源等,构建“高校—政府—幼儿园—教师”四维联动机制,打造学前教师培训共同体,形成立体化的支持网络。其中,高校专家负责理论供给与方法指导,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发展机构)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幼儿园搭建实践平台并进行质量监控,教师群体积极参与园本研修形成互助学习社群,通过“专家引领、地方联动、幼儿园落实、教师主动参与”达成培训目标。在培训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大对返岗实践环节的投入。可由高校教授、一线名园长(名师)、区县教研专干组建专家团队全程跟进,提供“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形成“高校教授解析理论框架—名园长(名师)案例示范—参训教师现场模拟—专家团队即时反馈”的沉浸式培训链条,使学员在集中研修和返岗实践全环节获得的专业指导不断线,切实提升培训实效。
融合驱动,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学前教育教师,可采取“线上+线下”“集中研修+返岗实践+总结提升”相结合方式,紧扣培训主题和实践痛点、难点问题,通过全程螺旋式任务驱动,引领学员带着问题学、对照标准做。在集中研修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学习和现场观摩研讨;在返岗实践阶段,开展自主实践、网络研修、工作坊共研、主题式园本研修、专家入园诊断指导,实施“观摩研、自主研、连片研”的层级式教研、“种子园为轴心、全区域覆盖”的开放式教研;在总结提升阶段,开展阶段性总结、展示汇报、成果凝练和反哺共享,从而让参训教师在“研和辩”“做和悟”中,掌握解决现实中突出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素养提升。创新培训方式,还应重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教师培训平台,开发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学习过程跟踪和效果评估,持续关注新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及时为一线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
注重转化,打造高效培训生态。教师培训既是为参训学员解疑释惑、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过程,也是学员互学互鉴、共研共创的过程。学员围绕问题求解会产生许多创新成果,应用好这些成果,可有效提升培训效益、拓展受益对象面。承担培训项目的高校,可构建“实践—提炼—共享—迭代”的培训成果转化机制,对参训教师“返岗实践”中所形成的系列成果进行反复打磨,形成高质量的成果性资源,提供给幼儿园和一线教师。在培训初期,由专家团队研拟成果案例的标准和要求,为研修成果产出的科学性、规范性奠定基础;在返岗实践中,按照“个人研撰—园内研讨—专家指导”流程反复打磨,确保成果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在培训后,通过“案例评优—专家论证—反馈完善”,确保成果高质量、可推广,最终形成系列优质培训成果资源,反哺更多幼儿园和教师,从而助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23YBA306)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