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现场工程师是指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拥有报国志向、怀有科学精神、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以科学技术创造性解决工作现场技术问题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依托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现场工程师,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应有之义,是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战略举措。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我省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急需大量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因此,相关职业院校应高举全方位育人旗帜,着力培育高素质现场工程师,以赋能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
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开通多元化渠道,培育富有正能量的现场工程师。职业院校应努力打造线上线下全场域育人阵地。一是加强线下育人阵地建设。在线下广泛持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组织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二是推进网络育人阵地建设。提高校园门户网站、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校园专题网站建设水平,拓展“两微一端”、抖音号等平台功能,打造校级智慧校园网络与思政专题教育网页;进一步引导师生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三是贯通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技术。促进新型教育业态发展,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让新技术、新媒体、新体验更好走进师生之中;依托元宇宙、5G、云计算等技术,将虚拟教育空间嵌入实景教育过程,不断扩大优质教育产品与优质课堂供给,将弘扬主旋律的“大主题”,转化为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小话题”,培育富有正能量的现场工程师。
课内课外同轨并进,聚合多维度内容,培育富有科学精神的现场工程师。与传统技术技能人才相比,现场工程师培养更注重科学精神与技术技能的融合,应在课内课外多维度挖掘、丰富育人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一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筑牢科学知识基石。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科学原理知识薄弱、技术技能单一等问题,应构建独具特色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和标准,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重塑专业结构;打造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行业特色为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开设更多普及科学知识的通识课程,以及蕴含新技术的专业课程;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新形态教材。二是拓展课外育人内容,夯实工匠精神内核。进一步理顺课外育人机制,充分利用科普读物、科普场馆、工程技术中心等育人功能,具象化展现科学知识原理,引导学生直观、深刻领会工匠精神;进一步完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健全课外育人体系。三是强化课内课外融合,提升科学素质水平。加强课内课外育人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引导学生提升科学认识,在课内课外开展场景式、体验式实践,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现场工程师。
校内校外同频共振,建设一体化资源,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人才,其显著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加强校内校外联动,积极构建育人共同体,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一是整合校内资源,凝聚育人合力。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育人资源,聚焦专业教育第一课堂、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网络育人第三课堂,实现三大课堂联动育人,强化跨专业、跨大类的科学基础、通用技术、行动能力培养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复合能力。二是依托社会资源,增强育人活力。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所用,将校内课堂“嫁接”校外前沿性、创新性产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校内校外联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加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育人主体的协同性,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按照工程教育规律和现场工程师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学生在校内外一体化设计的实践平台上进行工程实践,让学生熟知工艺运作原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提高适应迭代更新技术的能力。
【作者分别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正高级工程师;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研究”(XJK23AZJ001)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