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依托VR、AR等数字技术深度沉浸、强交互特性,赋能非遗保护、数字体验、产品消费和海外传播,有效破解非遗保护中传承人断层、技艺失传、传播受限等现实挑战,不失为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
以数字技术重构非遗传承模式,破解保护难题。传统非遗传承主要依赖师徒口耳相传、手把手教学方式,存在传承效率低、覆盖面窄、易断层等问题。VR技术通过构建三维虚拟环境,可真实还原非遗技艺的历史场景和制作过程,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每一道工序的精妙之处。以湘西蜡染为例,VR技术可完整复现从蜂蜡绘制到靛蓝浸染的全套工艺流程,让传承者在虚拟空间中反复练习。还可运用高精度采集技术(三维扫描/高速摄像/多声道录音)全息记录器物、动作与声腔。同时依托云存储和区块链技术,实现非遗数字化资料的永久保存。再通过AI机器学习智能整合文献音像,建立结构化、系统化资源体系,形成“数字存档—智能解析—活态传承”的闭环。
以数字技术创新展示方式,展现非遗魅力。依托沉浸式体验,非遗可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比如在湘绣传承中,VR技术能够让体验者“亲手”拿起绣针,在虚拟的绸缎上绣出图案,感受湘绣的精湛工艺。数字博物馆成为非遗展示的新载体。观众可通过VR设备徜徉虚拟展厅,近距离观察文物细节,了解其历史背景、展现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AR增强现实技术可让静态文物“开口说话”,增强科技感、感染力。数字游戏作为新兴文化载体,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游戏设计,可让玩家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和了解非遗。这些数字沉浸式体验,让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艺术,可有效激发年轻群体对非遗的兴趣和认同。
以数字技术促进文旅融合,构建产业新生态。基于数字技术构建的虚拟场域,助力非遗技艺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游客可以跟随虚拟导师完成舞蹈的交互式学习,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律,并可在虚拟环境中选购土家族织锦、银饰等手工艺品,更愉悦地完成消费。云端数字村落平台可将乡村的非遗景观、传统建筑、民俗风情进行三维数字化重建。游客借助VR设备,可参观“云上湖南非遗馆”,徜徉凤凰古城的青石板巷,细赏吊脚楼飞檐,了解非遗技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这种虚实相生的互动空间,加快了乡村文旅消费的立体化升级,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数字技术推动非遗出海,搭建中外交流桥梁。依托VR技术,非遗正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数字使节”。比如《来自大湾区》VR纪录片以“VR+非遗+地域”的叙事逻辑,汇聚粤剧、舞龙舞狮、武术、香云纱、养生膳食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运用VR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以全新样式将岭南非遗呈现给全球用户。今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等3项遗产。出土以来,曾侯乙编钟的数字仿真复制件已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数字纽带可搭建起中外文明成果共享的桥梁,推动非遗在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光彩。
数字技术虽为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带来诸多便利,但必须坚持“科技为用,人文为体”的基本原则。技术应用应遵循文化本真性原则,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浅层化倾向。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外在的技艺形式,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数字技术应作为传统传承方式的补充和扩展,而非替代。在此基础上,应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数字赋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政府应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数字化非遗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非遗数字化项目开发实施。高校、社团组织等则应培养既懂非遗技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非遗系统性保护筑牢智力根基。
面向未来,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的深度融合既是技术跃迁的必然趋势,也是守护文化根脉的时代要求。我们应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实践应用,创新保护、传承与传播方式,让非遗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延绵后世、惠泽人民。
(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