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位于洪江市安江镇的安江纱厂旧址。
8月12日,芷江侗族自治县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内的“送子参军”场景,重现了湖湘子弟以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奔赴抗战前线的情形。
1945年5月6日,炎炎烈日下,一名男子正用仅存的一只手臂艰难地推着满载弹药的独轮车,前往湘西会战前线。(资料照片)
8月12日,芷江侗族自治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内的受降纪念坊。本版照片除资料照片外均由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童臻熙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帙恒见习记者张爔文
【铭刻】
8年全面抗战,湖南省为全国输送兵员210余万人,3000万总人口中,每15人即有1人应征入伍,参军密度为全国之冠。作为重要后方枢纽,湖南年均供应前线军粮超1000万担,省内军工厂月产手榴弹60万枚、迫击炮弹14万枚、掷榴弹7.2万个,冬装棉服超300万件。湖南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拱卫中国抗战胜利的“南天一柱”,写就“日寇何足惧,湘人不可侮”的苦难辉煌。
【追寻】
仲夏的芷江和平文化园,阳光穿过笔挺的松柏,洒向一排黑色木结构平房,映照在屋内整齐陈列的樟木桌椅上。步入其中,可见桌台抽屉面板烙印的字迹,饱经岁月依旧清晰——“参加受降典礼纪念卅四年八月廿一日芷江”。
这些桌椅,来自60公里外的安江纱厂。1945年8月21日,它们在这里见证了日军在芷江向中国战区呈交降书的历史时刻。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这座湘西边城出发,一路探寻湖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奉献和牺牲。
妻送郎上前线、母携子赴战场、父子兄弟共疆场
“芷江曾遭受日军飞机上百次狂轰滥炸,致使全城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找不出一套像样的家具见证历史时刻。”8月12日,芷江侗族自治县委党校高级讲师谢志贤轻抚着这些来自安江纱厂的桌椅,告诉记者,芷江作为通往云贵川的咽喉,建有盟军远东第二大机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38年10月,随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湖南由抗日战争的战略后方转为正面战场。随后的7年,在堪称“东方凡尔登”的湖南,日军投入兵力达50余万人次,先后爆发了6大会战,超过全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总数的四分之一。
从受降旧址出发,谢志贤带领记者步行约5分钟,来到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这里全面展示了战火硝烟中湖南人参军参战、前仆后继的英雄史诗。
打点好行装,与母亲依依惜别,展厅内“送子参军”的场景,重现了湖湘子弟奔赴抗战前线的情形。
湖南是全国投入部队最早、兵力最多、作战最勇敢的省份之一。早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70多个师投入战斗,其中有近四分之一为湘籍官兵。
妻送郎上前线、母携子赴战场、父子兄弟共疆场……全面抗战爆发后,湖南征兵募兵达210余万人,占全国征募总数的15%。“平均每15个湖南人中,就有一个人走上了战场,为支持长期抗战储备提供了稳定的兵源。”谢志贤说。
1938年冬,39岁的祁阳“花木兰”周咏南携子黄天报考黄埔军校,面对招考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坚定呐喊震撼全场,母子同赴国难的故事广为流传。1943年,在津市保卫战中,周咏南率女兵连坚守中渡口阵地,亲手击杀了五名日寇,左腿中弹、身负重伤后,仍坚守阵地指挥女兵抗击敌人。
“女儿离家参军没有告知父母,但国难当头无法逃避责任。”这是18岁长沙女中学生刘守玟在牺牲前托人带回一封给父母的家书。在台儿庄战役中,刘守玟为了给中弹倒地的连长报仇,用石头砸死一名日寇,自己却身中数弹,重伤不治。
无湘不成军。黄埔军校1-5期毕业生中,湖南籍占到总数的30%,他们大多成为了抗战部队的骨干力量。抗战期间牺牲的湖南籍高级将领达到38人,包括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以及南京卫戍部队代理司令萧山令、二十三师师长李必蕃……
湖湘子弟以“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篇章。
约三分之一的军工产品从湖南运往全国
8月的安江,溽暑未消。
得知记者的来意,今年86岁的洪江市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杨海龙带着厚重的《湖南安江纺织印染厂志》,赶到安江纱厂,为记者现场讲述这个百年大厂为抗日前线作出的巨大贡献。
安江纱厂原为湖南第一纱厂,1912年创建于长沙市银盆岭湘江之畔。1938年,文夕大火导致厂房和机器设备基本被毁,纱厂被迫搬迁到安江。第二年,襁褓中的杨海龙随家人从家乡长沙逃亡至衡阳,又因战火蔓延最终在安江落脚。
“当年安江纱厂规模很大的,所有能工作的人,都在昼夜不停地干。”杨海龙的叔叔、父亲、姐姐都曾先后在纱厂工作,成捆的军布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前线,是杨海龙最难忘的童年记忆。
“这就是当年为了保卫抗战物资而修建的碉堡。”杨海龙带领记者来到厂区一角,指着约十米高的碉堡上3个枪射击孔说。
随着国土不断沦陷,中国能控制的棉纱产量逐年减少,偏居湘西的安江纱厂为支援前线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记载,从1940年到1945年,安江纱厂累计生产棉纱5287476件,布2036.9万米。平均每年数千匹布通过政府调拨直接输送至湘中、湘西和川黔边区前线,棉布被制成军装、军鞋、背包,纱线则广泛用于绷带、军被和医疗物资……
直到1945年,胜利的消息传来,安江纱厂为抗战作出最后一次贡献——将厂区办公使用的全套欧式家具运往芷江受降现场,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
安江纱厂的兴办和发展,是湖南以物资为基石支撑持久抗战的一个缩影。
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湖南人民在自身承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每年供应军粮超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军棉7万担,并提供了大量的钨、铅、锌、锑等战略物资。湖南民营工厂贡献全国近三分之一军工产品,月产手榴弹60万枚。
为了满足盟军作战需求提供战略支撑,湖南民工夜以继日赶工,修筑衡阳、零陵、宝庆、芷江等空军基地。其中,芷江机场是当时中国大陆唯一能起落飞机轰炸日本本土的机场。
湖南群众还积极参加募捐活动,1938年7月,全省开展抗战周年献金活动,一共收入银元297757元。1941年秋至1942年5月,全省捐机款逾700万元,可购飞机50架。
“有力要当兵,有钱要劳军,前方后方齐拼命,出钱出力打敌人……”这首1942年由郭沫若作词、贺绿汀谱曲的《出钱劳军歌》,创作背景就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时,长沙西郊民众捐赠猪肉1万斤、蔬菜200担,犒劳浴血苦战的抗战部队。
“出钱出力打敌人”,正是湖南人民积极生产、慷慨解囊的真实写照。
大屠杀、细菌战,暴行激起湖南人民抗日决心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厂窖镇的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张贴着一幅保存完好的日军军用地图。地图以中英文标注,具有防水功能,可以清晰地看见厂窖镇的所在位置。
“这是幸存者刘建军当年从水塘中打捞出来的,”讲解员青桐告诉记者,“这也印证了日军此次行动是‘有备而来’。”
1943年5月,在日军水陆空三面合围下,五万多名军民被逼入三面环水的厂窖垸,西渡汉寿酉港成为唯一生路。但日军封锁该地,从5月9日开始,一场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大惨案在此发生。据统计,在此次惨案中,日军屠杀无辜民众30000余人,强奸妇女2000多人,烧毁房屋3000多间、民船2500多艘,杀伤3000余人……
国土沦丧,日军累累罪行罄竹难书。1937年,全省实有人口2814.31万人,而战后的1946年,人口仅剩2617.11万人。据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的统计,全省被日军直接杀害的人数达577527人,流离失所者更是以百万计。
沿梯而上,在展馆二楼,记者见到了一个复原的白骨坑遗址。灯光昏黄,一个国民党官兵的铜皮带扣和一个小孩的脚环格外显眼。“据当时参加过埋葬的幸存者肖上溪老人生前回忆,一号坑埋葬的均为无人收尸的国民党官兵和外地难民。”讲解员青桐说。三万个无声的名字,仿佛仍在黑暗中发出回响。
湖南人民历尽磨难,在厂窖惨案发生前两年,常德也经历了一场地狱般的浩劫。
1941年日军对常德实施的细菌战,导致两次鼠疫爆发;1943年的常德会战,毒气多次弥漫防御阵地。如今,常德博物馆内,依然展陈着日军当年在这里发动细菌战的证据。密密麻麻的受害者姓名镌刻在展厅墙上;常德商人黄柏山在信中向在长沙求学的儿子描述惨状,更寄望儿子“学成归来,上阵杀敌”;还有受害者的控诉资料手稿,字字泣血……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日军妄图打通武汉和广州交通线的美梦,就在这里破灭。
“日军的穷凶极恶,不仅没有击垮湖南人民,反而更磨砺了湖南人民的抗日决心,增强了抗战的必胜信念。”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斌说。
陷入湖南战场的日军发出了“湖南人自尊心强”“富于尚武风尚”的慨叹,而日军所谓的“自尊心”“尚武”,正是湖南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手记】
普通人的奉献与牺牲是抗战史诗的组成部分
周帙恒张爔文
8月中旬,湖南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当我们顶着正午的烈日来到怀化安江纱厂时,在这里生活了大半生的86岁老人杨海龙已等候我们多时。
老人不顾年事已高、天气炎热,执意一路陪同我们在厂区户外拍摄。走到前卫门碉堡楼时,他甚至能从墙体上的弹孔形状,分清哪些是步枪打的、哪些是机枪打的。我们突然明白,战争中的那些炸弹、枪火,袭击的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
我们想到文夕大火那晚,纱厂工人们一趟趟冲进火里抢救还能用的设备;芷江机场建设时,3.5万民工用重达三四十吨的石碾一寸寸滚平那片土地;厂窖惨案后,幸存者的后代们喊出的那句“让东京听见我们的愤怒”……
三湘四水间,普通人的奉献与牺牲,是抗战史诗的组成部分。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