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位于衡阳市的南岳忠烈祠。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童臻熙摄
飞虎队战机在衡阳上空作战。(资料照片)美国飞行员哈尼斯摄
8月17日,两名学生在岳阳县博物馆新墙河抗战史实陈列展的《浴血新墙河》雕塑前敬礼。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童臻熙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金燕郭宸
【铭刻】
1939年至1945年,湖南作为抗日战争的前哨地带,是全国正面战场中战斗最惨烈、对峙最持久的战略要地之一。8年全面抗战,湖南苦守7载;全国22场正面大战,6场鏖战于三湘四水之间。抗战胜利的曙光,最终也照亮了这片英雄的土地。
3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与湘西会战,6场大战歼敌数量,占全国会战歼敌半数。湖南以数百万军民伤亡、十余城镇尽成焦土的代价,重挫日寇锐气,终令其铩羽而归,不得不哀叹:“欲灭华夏,先平湖南。”
湖南战事,不仅关乎国家存亡,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写下悲壮而辉煌的一页。
【追寻】
8月中旬,烈日灼灼,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攀上岳阳新墙河畔五百忠魂殉国的苍翠山岗,驻足于衡阳市的南岳忠烈祠巍峨肃穆的丰碑前,轻抚常德古城沉寂的碉堡残垣……
一件件文物,一张张旧照,如惊雷在静默中炸开,80多年前的轰隆炮火与铁血岁月呼啸而来。
全营五百官兵殉国:“师长,来生再见!”
初秋的新墙河,水面无波,深流暗涌。湖南6次正面大会战,4次始于这条仅108公里长的小河。
“日军欲取长沙,必渡新墙河。”岳阳县博物馆馆长杨坚指着墙上的诗《静静的新墙河》,朗朗诵读:“你的北岸,一群卑污的强盗……你的南岸,一支伟大的铁流,和一群勤朴的庄稼汉……”
静谧河水如镜,照见国殇之痛,亦映出危难时刻挺立的湖湘脊梁。
1939年9月,冈村宁次率10万日军扑向长沙,狂言“一个星期内占领长沙”。国民革命军195师1131团3营营长史恩华受命死守笔架山3天。全营伤亡过半,师长电告:“如无法坚持可向东靠!”他却坚定回答:“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师长,来生再见!”最终,全营500名官兵全部牺牲。
“来生再见”,是为永诀,亦为永铭。首战长沙,日寇伤亡两万,溃败北撤。
1941年9月,日军集结11万兵力,再次进攻长沙。此役,中国军队奋击歼敌三万,破除日寇歼灭第九战区主力之梦。
同年12月,日军第三次进犯长沙。王超奎营死守相公岭,全营殉国。日军残忍地砍下王超奎的头颅,却无法挽回败局——此役,中国军队歼敌五万,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英国《泰晤士报》称:“际此远东阴云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耀夺目。”
正午时分,记者跟随杨坚,走进新墙河畔的丛林深处,他指着一道锄净荒草的战壕说:“这里,便是王超奎与全营将士殉国的相公岭。战后,当地政府将‘相公岭’改名为‘王公岭’。若在此地开展考古发掘,仍有可能发现当年的弹壳或遗骨。”
近20年来,杨坚走访了百位亲历抗战的老人,搜集战时旧物。战事的惨烈,在民间歌谣中传唱:“新墙镇,许多街……日本强盗一把火,瓦砾成堆鬼神哀。”
一百多公里外的岳麓山巅,长沙会战碑巍然屹立,五千英名刻于石栏。爱晚亭旁的防空洞,曾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所。中国军队凭岳麓重炮控扼长沙外围,三面反包围日军,终致其溃退。
“三战三捷,中国军队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1万余人,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李美玲告诉记者,军民同心成为长沙会战的制胜关键。百姓拆下自家门板、砍掉树木搭起浮桥,援军通行,尽显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优良传统。
傍晚时分,记者立于岳麓山顶远眺,都市霓虹闪烁。从抗战烽火到科创高地,岳麓山见证着这座古城涅槃,也默默守护着长眠于此的英魂忠骨。
守城孤军发出最后一电:“弹尽、援绝……誓死为止”
秋风拂过,树影斑驳。常德市府坪街三味书城门前,一方书本造型的石刻标记着“柴意新将军殉国处”。
1943年12月3日,常德陷落。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169团团长柴意新死守春申墓,中炮殉国。
此前,日军为扭转困局,于11月发动常德会战。3万敌军扑城,57师8000名官兵血战16昼夜,无一后退。
日本天皇震怒,限两日克城。日军施放毒气,北门守军自营长以下全部牺牲。中山东路、十字街口、下南门……街巷皆火,寸土寸血。
12月2日黄昏,日军攻至57师指挥部。师长余程万发出最后一电:“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此时,全师仅余三百人。原来八千“虎贲”,几乎全员玉碎。
余程万后来率200人南渡沅江寻援,与援军合力反攻。十日之后,常德光复。
湖南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朱清如带着记者,寻访曾发生激战的古城墙、碉堡残迹与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他说:“常德会战以巨大代价重创日军,使其再不敢犯。此城无愧‘抗战英雄城’之名!”
自常德南行,记者来到另一座“英雄之城”——衡阳。
南岳忠烈祠享堂内,一帧新摆放的南京受降照片静立于案台上,“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红字墨迹犹新。衡阳城西陆家新屋青砖墙上的弹孔,清晰可见;抗战纪念馆内,一幅将士白骨堆积如山的照片,沉默如雷。
英雄无名,山河永忆!
1944年初,日军为扭转太平洋战局,发起“一号作战”,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6月,兵锋指向衡阳。这座位居湘桂、粤汉铁路交会处的城市,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日寇大军压境,装备飞机重炮。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集中兵力于城南丘陵与城西阵地,削山为壁,凿壑蓄水,底置铁钉,上建碉堡,形成交叉火力,有效阻敌推进。
6月22日,日军空袭衡阳,湘江两岸火海一片,战役打响。28日,日军发起第一次总攻,守军凭借工事与炮火,毙伤敌2000余人。
7月11日,日军再攻,出动更多飞机,几乎炸平外围工事,甚至使用毒气。守军以湿毛巾掩面,坚持作战。
8月4日,日军发起总攻,扬言一日破城。守军顽强抵抗,但此时城内弹尽粮绝,衡阳不幸陷落。此役,第10军伤亡1.6万余人,日军伤亡4.8万余人。
第10军1.7万人,抗击10万日军47昼夜。此战粉碎日军速决野心,更致东条英机内阁倒台。衡阳,因此成为国民政府唯一命名的“抗战胜利纪念城”。
毛泽东在《解放日报》社论中评价道:“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大公报》疾呼:“拿衡阳做榜样,每一个大城市都打47天……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47天?”
80多年过去,岳屏山草木葱茏,抗战纪念碑与和平钟静静矗立,见证着这座重生之城。
湘西会战歼敌2.8万,胜利曙光从雪峰山升起
绥宁县武阳镇,抗日战争湘西会战武阳大捷纪念碑上,“浩然正气,日月同辉”八字熠熠生辉。1945年5月,中国军队在此歼敌1500余人,奏响湘西会战胜利先声。
如今,自广西全州县驱车至芷江,不过4个小时。而80年前,日军从此出发,苦战两月,仅推进至武阳、茶山等地,终不能再越雷池一步。党史专家表示,武阳大捷是湘西会战转守为攻的标志。
豫湘桂战役后,衡阳、零陵、桂林等空军基地和飞机场相继被日军占领或捣毁,芷江机场成为对日作战的重要空军基地和远东盟军重要机场。
1945年4月9日,日军出动8万兵力,从邵阳、全县(现全州县)等地分兵向芷江而来。中国军队集结10个军约12万人,以雪峰山地区为依托,构筑层层阵地,在空军配合下,与日军展开决战。
会展期间,溆浦龙潭镇爆发28昼夜血战。鹰形山争夺尤为惨烈,士兵赤脚组成敢死队,与敌肉搏,终夺阵地。
如今,鹰形山已更名为“英雄山”,雄姿不减当年,而昔日的战斗痕迹,仍深深烙印在山体之上。记者沿山路而行,但见一道道战壕自山脚蜿蜒而上,直抵峰顶;一座座掩体纵横相连,遍布山野之间,无声诉说着往日的烽火岁月。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下,当地群众纷纷拿起武器,勇敢参与对日作战。洞口县桐山乡瑶族猎户手持鸟铳,与日军开展游击战27次,毙敌230余人,“嗅枪队”的威名令日寇闻风丧胆。
至6月7日,侵华日军全面溃退,湘西会战歼敌2.8万,彻底粉碎其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前往芷江,低头签署投降备忘录。这是日军在华投降的第一份官方文件。这座中国军民誓死保卫的小城,成为见证日军投降的历史名城。
“湘西会战的胜利,不仅捍卫了战略基地,更标志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曙光终现。”李美玲指出,发生在湖南的6次会战意义重大,沉重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支撑了全国的抗战局面,彰显了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决心,对整个抗战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日的芷江,和平文化节的钟声回荡,警醒我们铭记这片土地的坚忍与牺牲。
【手记】
旧痕犹刻,山河焕新
何金燕郭宸
站在新墙河边,水流舒缓,夕阳洒落,河面泛起细碎的金光。一切宁静得仿佛战争从未发生。
这片土地,见证了多少壮怀激烈。为守家国,多少湖湘儿女血洒热土。六次大会战,打出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尊严。
“湖南抗战极其艰苦,但若指挥得当、协作一致,部分牺牲或可避免。”湖南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朱清如的一席话,沉重却也清醒。
当正面战场频频受挫,八路军、新四军毅然东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暗夜里点燃一簇簇不灭的火把。他们以周旋与坚韧,弥补了正面战场的溃退。中国共产党正是以民族大义为己任,擎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奇迹般地将当时一盘散沙的暗弱中国,凝聚成众志成城的血肉长城,最终走向胜利。
湘江北去,浪涛滚滚。那些属于烽火年代的身影,已随风远去,却将最深刻的印记烙在这片山河之中。
在寻访中回望,那个震耳欲聋的答案早已写在历史的时空,那就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