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岳阳县大云山的“攻无不克”纪念碑亭。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童迪陆薇摄
位于华容县桃花山的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晶琎曹茜茜
【铭刻】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创建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战和夺取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1943年12月,新四军第五师江南挺进支队从湖北石首进入华容桃花山,开辟了境内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1945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在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率领下,进入鄂南、湘北地区,开辟了共产党在长江以南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湘鄂赣抗日根据地。两支部队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游击战争,在烽火中筑牢军民血肉纽带,为湘北抗战形势转圜注入中流砥柱之力。
【追寻】
盛夏时节,沿着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记者深入华容县、平江县、汨罗市和岳阳县,探访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湘北大地的铁血征程。
行走在青山绿水间,举目望去是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烽火印记,侧耳倾听是乡村振兴的奋进足音,抗日烽火与振兴图景在此交相辉映。
风雪夜,尖刀直插日伪军“心脏”
华容县东山镇桃花山的半山腰,有一株17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与之毗邻的,是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
1943年初,湖北的石首、公安,湖南的华容先后沦陷。同年12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抵达桃花山,开辟了以桃花山为中心的石公华抗日根据地。
“他们白天休息,晚上打游击。”易国熬一家世代居住在白果树村,从小就听父辈讲述那段“枪声在夜里响起,伤员在树下救治”的历史。
而在桃花山下,墨山铺的故事却是另一番模样。
这里曾是洞庭湖畔繁盛的水陆码头,日军占驻后,一把大火点燃了老街,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焰,将数百间房屋化为焦土。
盘踞在此的日伪军,还实施极其残忍的“三光”政策——抢劫一空四乡八村的食盐、粮食,妄图将石公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困死、饿死。
1944年1月23日深夜,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支队长杨震东率领两个连,顶风冒雪突袭墨山铺日军据点。
到达存放抢掠物资的伊达洋行后,他们先用老虎钳剪开第一道铁丝网,再用树干压垮第二道防线。之后,用匕首解决了在门旁避风的哨兵,合力以树干撞开大门,一举歼灭了屋内震惊的日军。
这场奇袭沉重打击了日伪军,迫使其在一段时期内,只能龟缩于据点内。当地一位私塾先生情不自禁地买回红纸,挥笔写下一副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与日军激战、与日伪军周旋时,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正从延安出发,向湘鄂赣边境挺进。
岳阳县大云山作为湘北门户,是八路军南下支队活动的中心地带和前沿阵地。
“八路军南下支队突破了日伪军的围追堵截,一路上斩关夺隘,浴血奋战,所向披靡,屡战屡胜。”据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退休干部、湖湘文化与抗战研究中心会员谢雄宇介绍,这座山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激烈对抗的见证。
如今,漫步在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草木葱茏,空气清新,早已嗅不到抗战时的紧张氛围。然而,当目光落在那座由王首道题写的“攻无不克”纪念碑亭时,仿佛仍能触摸到那个铁与火的年代。
“两支部队深入敌后,灵活开展游击战争,有效牵制和打击了日伪军,极大地鼓舞了湘北人民的抗战热情,”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二级巡视员彭岗告诉记者。“无论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巧设伏,俘敌缴枪破扫荡
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共产党指挥的敌后战场及其武装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这里或许没有千军万马的正面冲锋,或许不见精良装备的火力压制,却有一种更为深刻的力量在悄然生长。那是融入泥土的智慧、扎根人心的策略,是无声处听惊雷的斗争艺术。
“45里的桃花山,横亘于华容东北部,群峰耸立,地势险要,具备部队隐蔽和游击作战的天然优势。”
站在一块掩映于草丛中的“新四军烈士之墓”墓碑旁,华容县党史专家易文告诉记者,1943年12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进驻桃花山后,秉持着“积小胜为大胜”的理念,与敌人展开了巧妙周旋。
他们揣摩敌人的心理,日军扫荡就避实击虚,日军驻扎就夜袭扰敌,日军运输就设伏破交。
1944年5月,日伪保安大队大队长、汉奸张世杰带两个中队200余名伪军,从广兴洲赴岳阳华容边境扫荡,沿途烧杀抢掠。
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一连获知消息后,在岳华交界之地柿树岭设下埋伏。张世杰从酒醉中惊醒时,枪声已响,新四军战士从大道两旁的树林里开火,随后发起冲锋。日伪军吓得四处逃窜,有的跪地求饶,有的举手投降。
不到2个小时,战斗结束,共打死日伪军10余人,俘敌40余人,缴枪50多支。这场干净利落的伏击战,生动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卓越的军事智慧和顽强不屈的战略定力。
抗战智慧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体现在政治策略中。
在湘阴县,杨宗胜、吴光远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第六支队,凭借持续的政策攻心,成功让日伪县长左钦彝率3000余名保安队员弃暗投明。这一招,不费一兵一卒,却极大地增强了抗日力量。
这种争取与改造,并不是战术层面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政治路线的生动实践。
战斗之余,他们还积极开办学校、组织生产、建立民主政权,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与人才基础。
如今,桃花山已变身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森林公园,天岳书院开辟出了助农销售的“红色驿站”,白鹤洞村注册成立了山泉饮用水公司……
穿行在这片曾被热血浇灌的山水间,记者依然能清晰感受到,那种深入人心的政治智慧、务实为民的奋斗精神,正如不灭的火炬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灼灼燃烧、光芒万丈。
马背上,将军与少年同鞍赴战场
在敌后抗战的烽火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始终流淌着超越血缘的深情。
这种感情,不是简单的“军护民、民拥军”,而是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在岳阳县张谷英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朝晖说起这样一个细节——
当时,为了迅速发展武装队伍,八路军南下支队就地招募新兵,张高彪、张霞光等4名10多岁的孩子参军入伍。“听村里老人说,看到有孩子是坐在王震将军马背上走的。”
王震马背上驮着的,是张谷英村渴望参军报国的少年,更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庄严承诺。
采访中,记者还翻阅到已故老人张彦兮的回忆稿,里面记载了更多铁血柔情的片段——
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部驻扎在村里,王震常到群众家中走访,态度和蔼可亲;战士们纪律严明,“队伍整齐,武器精良,对群众秋毫无损”。
在那个战乱年代,这样的军队让老百姓感到安心,甚至心生向往。
“我父亲缠着漆连长要参军,之后随南下大部队北返延安成为一名号兵。”走进张焕然老人家里,桌上厚厚摊开的照片、书籍等资料,似乎还在讲述其父亲张拜胜当兵时的铁血荣光。
军队爱护百姓,百姓亦以性命相托。
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进驻桃花山后,为解决石公华抗日根据地物资困难问题,当地妇救会广泛动员妇女开展为抗日“节约一把米”活动,把节省下来的米送往抗日前线。此外,妇女们还赶制了4200多双军鞋慰劳和支援部队。
今年60多岁的杨主权,小时候经常听父亲杨长庚讲述一段发生在家里的疗伤故事。
当时,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尹保仁同另外6名重伤员留在玉池山白鹤观治伤,借住在山顶上的杨长庚家里。
夫妇二人卖掉一对祖传银帐钩,到山外圩上买回两只黄毛仔鸡,搭配草药制成药饼给尹保仁敷在伤处。得益于这剂土方子,尹保仁的伤势日渐好转。
1962年,尹保仁在岳阳屈原农场工作时,写信给杨长庚表示感谢,还送了200多斤鲜鱼到当年养伤的山村。
“军队是扛枪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八路军;军为利箭民做盾,为保江山团结紧”。
在湖南敌后抗战中,这一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党的战略决策如明灯,指引两支部队开辟抗日根据地;军队的英勇作战似利剑,打击日伪势力;老百姓的“箪食壶浆”,则是抗战最坚实的后盾。
这种历经战火淬炼的情感,在和平年代依然熠熠生辉。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一线,人民军队始终冲锋在前,背后是亿万群众的无限信任与支持。
【手记】
青果无言忆丰碑
曹茜茜
夏日的阳光穿过叶隙,在1700多岁的银杏树上跳跃,青白的果子在枝头若隐若现。
树下,再没有伤病员痛苦的呻吟,也没有村民匆忙送竹担架的脚步,只有山风拂过,仿佛还在传颂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
汽车行驶在岳阳大地,内心很难不被打动。当年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迂回作战的山道,如今迎来一车车好奇的游客;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部驻扎过的老屋外,摆起了助农销售的特色货摊;桃花山村虹夕营地,开起了飘着香气的咖啡馆……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纪念。不是将历史供奉在玻璃柜中,而是让它在每一天的奋斗中焕发新生。
当华容县东山镇的皱皮柑挂满枝头,当汨罗市白鹤洞村的山泉水流进瓶罐,当岳阳县张谷英村的青石板上游客如织,抗战精神便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成了跳动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鲜活脉搏。
银杏树还会生长很多个千年,但每一个果熟蒂落的时节,都值得我们停下脚步,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足音。它们轻轻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该怎样走,又为何而奋斗。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