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22%。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心理健康作为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在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方面面临更多挑战,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实践。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服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为此,应利用财政专项补贴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餐饮服务,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健康护理。这类基础设施,可为老人提供温馨的日间生活与交流空间,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及半失能的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专业护理保障,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让其子女能更加专注于工作,有效提升老人的幸福感。
强化专业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应依托高校及专业心理机构资源,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心理评估、辅导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搭建线上心理援助平台,助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的孤独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服务,进行心理疾病及时识别和干预,引导老人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通过面对面访谈和心理量表测评等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心理评估,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举办通俗易懂的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授情绪调节方法,缓解老人负面情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专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援助App,使老人可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视频或语音沟通。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老人,及时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促进社会参与。鼓励农村空巢老人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如成立老年协会和志愿服务队,组织适合老人的文体活动等,为空巢老人提供交流平台,引导他们走出家门、与他人互动、提升自我价值感与幸福感。依托老年协会、志愿服务队等组织,推动老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成立“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组织老人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和文化宣传活动。如在环境整治中,老人们可发挥丰富的生活经验,参与村庄绿化规划与环境卫生监督,既可改善村庄面貌,也可赢得村民的认同,增强其社会归属感。同时,定期举办广场舞比赛和书法绘画展览等活动,激发老人的生活热情。
加强家庭支持。子女在赡养老人中,既要注重经济支持,更应给予情感关怀。家庭是老人情感的寄托和幸福的重要源泉,子女的关心能够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弥补其因缺乏陪伴而产生的情感空缺。为此,应构建家庭、社区与政府联动机制,确保空巢老人得到全方位关怀。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子女对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视,引导其定期回家探望父母,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保持联系。开展“孝老爱亲”评选活动,表彰积极关爱长辈的子女,树立良好榜样,营造崇尚孝道的社会氛围。利用社区宣传栏、村广播等,深入推广孝道文化,引导社会关注老年人生活。家庭、社区、政府应联动形成合力,形成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的良好局面。
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要积极应用心理学理念,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服务,促进社会参与,进一步加强家庭支持。要加强多元协同,让农村空巢老人感受到更多温暖与关爱,确保他们在老年生活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下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的提升策略研究”(XSP25YBC581)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