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曹执令:深化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执令  时间:2025-04-29 10:10: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2024年12月,《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提出“七个一”行动,涵盖政策、基金、孵化、导师、创业课程等全链条各方面,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路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与载体,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建优全链条课程体系。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关键作用。我们要提高创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多维度打造创业课程群,建优全链条课程体系。要紧盯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以必修课《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为核心,打通“通识启蒙—专创融合—实战进阶”的全链条培养路径。围绕“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两大中心,在低年级阶段,开设《TRIZ创新思维方法》《思辨与创新》等通识课程,以思维训练点燃学生创新火种;在中高年级阶段,结合学科前沿与产业需求,开发《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创业模拟经营》等专创融合课程,推动专业知识向创业能力转化。对创新创业方面极具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开设《商业模式设计》《创业管理与发展》等进阶课程,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助力项目的成功实施。

建好协同育人生态。创新创业课程群涵盖了创新创业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从创新思维到商业策略,形成一套完整且互补的知识体系。我们要通过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校协同、学科交叉协同等,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性,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资源支持和生态赋能,构建“课程群-项目库-竞赛池”三环联动的育人生态,以适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要将课程内容与项目训练、竞赛指导深度融合,开发“创业沙盘推演”“商业战略推演”等特色教学模块,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课程负责人+企业导师+竞赛导师”联合备课机制,动态对接产业需求与竞赛标准。

建强双创育人师资。师资队伍是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引擎与关键支撑,其质量直接决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采取“引培并举、破立结合”的师资建设策略,通过政策创新打破传统评价束缚,通过资源整合弥补高校实践短板,构建“多元化、专业化、生态化”的师资体系,打造一支“理论扎实、实践丰富、跨界融合”的双创师资团队。让教师真正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基因”,培养出适应未来挑战的学生。一是优化师资结构。招聘具有“学术背景+产业经验”的教师,吸引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兼职授课;组建工科教师+商科教师+设计师构成的双创教学团队;设立“双创教研室”,打破院系壁垒,联合开发跨学科课程。聘请海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开展联合教研。二是强化教师能力。选派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参与真实项目开发或管理;支持教师带项目入驻孵化器,或通过“教师+学生”联合创业积累实战经验;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开设“双创教学能力工作坊”,学习案例教学、设计思维等新型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双创教学案例或孵化项目。三是校企共建师资库。与企业共建“双创导师库”,动态更新行业专家名单开展“双师同堂”教学,组建区域性或行业性“双创教育联盟”,实现师资互聘、课程共享。建设在线师资培训平台,提供慕课、企业案例库、教学工具包等资源。

建成系统性长效机制。深化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构建一个动态平衡、自我迭代的系统性长效机制,确保教育成效可持续、资源流动可循环、创新动能不衰减。要持续优化“通识筑基、专创融合、实战孵化”三级课程框架。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未来三年重点建设2—3门省级创新创业精品课程,推广“课程群—项目库—竞赛池”联动模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巩固“双向挂职”机制,推动校企地导师“共研课程、共带项目”,让产业专家走进课堂、教师团队下沉企业,共育实战型人才;修订校内有关支持和激励政策,设立双创课程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扶持产创融合课程与优质孵化项目,构建“校内育苗—园区加速—区域落地”孵化链,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作者系湖南工学院党委书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