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进取精神,是指在一定的理想、信念的驱动下,人的拼命争取、全力搏击的精神品质、行事作风。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整个历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值得广泛推崇和传承。大学生创新创业,非常需要发扬这种精神。
创新创业应做好拼搏进取的心理准备。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正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活跃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不仅要把创业的精彩告诉大学生、激励大家创业,也要把创业的艰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告诉大学生,让大学生做好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复杂性,困难挑战无时不在。与之相对应,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技术瓶颈限制等诸多问题。“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面对困难挑战,大学生需要激发拼搏进取的决心和勇气,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拼搏进取的精神内涵。
拼搏进取是创新创业成功的“灵丹妙招”。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创新能力强等优点。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存在过于追求独立自尊、意志薄弱、吃不得苦耐不得劳、抗压能力低等不足。需要在实践中磨炼意志、茁壮成长。我们要实事求是,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短板,理性、科学地制定创业目标,不能一上手就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不能有一蹴而就的幻想,必须脚踏实地、拼搏进取。
一是培养创业思维。从选品定价到市场调研,从客户服务到成本控制,即使是小生意,每一个环节都蕴含商业逻辑。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街边小摊,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发现需求、创造价值、实现盈利。大学生们若能在小生意、小发明中,学会观察市场、优化流程、积累经验,便是在把握创新创业规律、发现创新创业密码。
二是淬炼独立人格。创业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锤炼人格、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当自己站在街头,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忍受风吹日晒;当自己埋头斗室、青灯黄卷地钻研科学小发明;当自己摆的小摊、开的小公司、搞的小项目,无法与大中型企业比权量力,而且可能遭受歧视、质疑乃至失败时,都必须承受、坚持、硬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收获一颗强大的内心。当自己真正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时,大学生便拥有了创业者最珍贵的品质、最可贵的精神。当自己从“伸手要生活费”到“靠自己赚取第一份收入”时,这种身份的转变,正是大学生人格独立的真正开始。
三是锻炼本领和抗压能力。创业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比如要确保产品本质,学会与城管、市场监管人员沟通,与同行竞争、与顾客协商;需要脚踏实地的韧劲,比如要一单一单地积累,一分一分地计算,更需要独立担当的精神,比如要盈亏自负、风险自担,这中间必须去学习并掌握方法技巧。
纵观古今,成就大业者,几乎没有不经历和忍受挫折和失败的,关键是他们不被厄运所吓倒,从中锻炼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抗压能力、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坚强意志。不久前,我国自主搭建的全球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标志着我国在6G通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进入新阶段。而该项目的研创者北京邮电大学张平院士,带领团队,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艰苦奋斗,经过没日没夜地拼搏,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获得了领跑全球的通信技术。这些,都是比书本更生动的人生课堂、比黄金更贵重的财富。
创新创业要因势利导顺应时代潮流。众所周知,阿里巴巴、比亚迪、小米、美团等,都是近30年内萌发并迅速长大的企业。因为看准时代,敢于拼搏进取,当年这些创新创业小企业终成为“参天大树”,马云、王传福、雷军、王兴等,当年的创业小青年,终成长为行业“大腕”。
技术迭代,催生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站在时空维度看,大学生今天的创新创业“小动作”,也许就是明天的大产业。
湖南生活成本低,教育医疗水平较高,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推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七个一”等鼓励政策,更是催生了旺盛的创业热情。各学校也纷纷出台政策、积极推进,以积极行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打实的支持。以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出台“十八条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先期设立100万元创业专项资金,鼓励和撬动大学生们创新创业,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大学生创业,要结合时代需要,更要结合大学生们的专业特色。要在社会需要而大学生们又擅长的公共管理、商贸旅游、质量检测、智能装备、新能源、乡村振兴、保健康养等领域,选择创新创业项目。同时,注意用新媒体推广产品,用数据分析优化选址,用社群运营培养客户黏性。
拼搏进取精神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激励着大学生们以梦为马,不畏艰难,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奋力拼搏。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大学生发扬拼搏进取精神,把“高质量论文”写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
(作者系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