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机关文化

田野:记录一个时代的学者,藏有两份“私心”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5-16 14:44:22

《陟彼景山》主编戴燕(左)与裘锡圭先生在访谈中。吴湛摄(湖南图片库)

编者按

5月8日,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裘锡圭因病在上海逝世。裘锡圭先生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方面都有极高造诣,曾参加望山楚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多项整理考释工作。

湖南人民出版社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陟彼景山》一书,该书主要内容为复旦大学教授戴燕老师对诸如李学勤先生、王水照先生、裘锡圭先生、朱维铮先生、陆谷孙先生等老一辈文史学者的访谈。本文为该书编辑手记。

田野

2025年偶得缘分,有机会编辑《陟彼景山》的书稿。这是一本学者访谈录,访谈的对象既有何兆武、李学勤、章培恒、王水照、裘锡圭、朱维铮、陆谷孙等这些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或起到学科奠基作用、或引领一代学术转向、或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中国学者,也有兴膳宏、川合康三、金文京三位在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至关重要的日本学者。

翻开书,先读到的是主编戴燕老师的序,谈及了她与每位学者相识相知的缘分,也谈及了做这本书的价值与意义,用戴老师的话说,是她的一份私心,“那就是我相信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思想……而通过对那一辈学者的访问,是可以了解到在过去那个即将被有意无意忘记的时代,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历史,在那一段历史中的学者又有过什么样的思考——他们的政治关怀和学术理想是什么……”寥寥数语,却令人心有戚戚。

5月8日,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裘锡圭先生离世的消息传来。裘锡圭先生曾参加望山楚墓竹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尹湾汉墓简牍的整理考释工作。怅然之时,却也如戴燕老师所言,我深感庆幸,“而庆幸的是,在他们生前,我为他们都做了这样一篇访问。”

2017年,在这本书首次出版之时,章培恒、朱维铮、陆谷孙几位先生已经去世,到今天,这份名单上又多了李学勤、何兆武、裘锡圭三位前辈,而王水照老先生也已过耄耋之年。或许,这份私心,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以文字抵抗遗忘”。

编辑这样一本书,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一来是因为戴燕老师就是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的夫人,二来书中访谈的人物基本都是文史领域的顶尖学者,如李学勤先生、王水照先生、裘锡圭先生、朱维铮先生、陆谷孙先生等,他们取得的成就令我辈后生只能望其项背,所谓“高山仰止”,大抵如此。说陌生,是因为对于书中提及的几位老一辈学者,既与他们素未谋面,更未曾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与为人处世。带着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对这本不到十万字的学者访谈录,有了一份期待,期待与他们相逢于字里行间,也期待能走近他们,稍许领略与浸润一代学人的风骨。

读完后,我对戴燕老师的“私心”深以为然。虽然体量不大,但从访谈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时代的留痕,也充分感受到老一辈学人一生执一事的坚守。他们大部分出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了战争与革命的动荡时代,也经历了跌宕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变迁,坎坷与波折伴随了他们一生,即便如此,他们始终保有那份理想与情怀,并为之倾尽全力,几十年如一日,从一而终。如何兆武先生,专注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卢梭、康德、帕斯卡尔、科林伍德等西方思想家、哲学家的作品均有译作;陆谷孙先生,大半辈子在和词典编写打交道,编出了《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裘锡圭先生,研究了一辈子冷门绝学古文字学,终成一代大家,等等。

也许,这样一本稍显老气的书——已经出版过,老先生们平均年龄超过85岁,且大部分已经去世——注定不可能成为图书市场上的香饽饽,但于我而言,编辑出版这本看上去没什么卖相的书,除了让更多读者了解诸位老先生的治学和人生,还藏有另一份私心:在这个AI浪潮甚嚣尘上的时代,缺的正是如诸位老先生那般踏实勤奋的“创造者”,时代在求新求快,而少有人沉下心来久久为功,若这本访谈能提供些许参照与借鉴,那便足矣。

(作者系湖南人民出版社大众图书事业部编辑)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