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成为现在及今后较长时间内的工作重心。科技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进阶的强大杠杆,它不仅催生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突破、巩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还从根本上影响和改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文明从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驱动力。所以,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正视科技革命的正向历史作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绘制出的人类现代化图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参照对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在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赋予人类文明现代化底色的“科技树”先后被点亮,第一次科技革命中的蒸汽机,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电力、电机、内燃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等,打开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从结构到体制的一系列革命大门,为彻底告别传统社会奠定了不可逆转的物质基础。虽然现代化对任何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而言都是必经之路,但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方位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乘势而起,一些国家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错失机遇逐渐落后。许多国家的现代化崛起,都得益于科技革命的红利,它们善于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科技探索活动中寻得未来发展的蛛丝马迹,善于从国家战略层面主动催熟科技革命,并驱动科技革命成果向生产生活领域强势转化。由三次科技革命绘制出的人类现代化图景,为中国式现代化厚积薄发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其重要的历史参照对象。
打破对西方科技革命的迷信与路径依赖,是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战略定力的基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中国人探寻自己的现代化,不能亦步亦趋、一味模仿。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更须打破现代化是西方化、现代化必经西方化、科技革命必循西式科技革命路径的种种“执念”,蹚出一条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如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较西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中国多大程度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保持战略定力。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主创新是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只有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地开展科技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质变,迎来井喷式的重大科研突破及持续涌现的全新主导产业群。
发掘助力领跑科技革命的独特国情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科技革命的一般历程看,科技革命从萌芽到启动、再由成型到全面爆发,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完整面貌不可能在最初时段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在科技革命初始状态下,科技革命的科研方向、依仗学科、技术标识和集群产业等也难以被精准描绘。所以,要抢占科技革命的先机和阵地,执政党和政府就须发掘独特国情优势。我国之所以能够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科技领域的逆境突围,根本原因在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助力领跑科技革命方面发掘并展现出得天独厚的国情优势。诸如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超大规模的高水平科研队伍、长期科学实践积累的科学家精神、尊崇优待科技工作的舆论氛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动力、长期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等。这些优势,是必然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底气所在。在这些优势加持下,中国得以进行战略谋划、高效落实、及时调整,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科技维度上的跟跑、并跑甚至领跑。
激活科技革命对国家治理的科技支撑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成熟定型的基础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迈向“中国之治”的关键衡量指标。一般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决于治理组织和治理技术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质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作为引领这一浪潮的战略性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变了国家治理的组织形态与技术形态。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增强治理的预判性、主动性、科学性、关联性、时效性,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例如,风险防控是国家治理重要议题,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对瞬息万变的人口、资源和交通等信息进行技术处理,优化了风险防控的赋权、决策、执行、纠偏等效率,整体上提升了治理的技术含量。虽然国家治理议题众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往往都能在“全组织”与“强技术”强强联合的治理模式中得到妥善回应。
拓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合作广度深度,是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世界意义的关键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推动科技革命不能闭门造车,科技创新的中心也不会永远囿于一国疆域,科技成果更不可能被任何国家独享,因此科技革命具有鲜明的国际合作底色。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即将以前所未有的烈度重构国际科技创新版图和全球经济产业样态。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重大科技进展,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各国前途命运。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摒弃“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的心态,秉持实事求是精神,积极融入国际合作。我们要发挥国际合作的“路标效应”引导发展方向,利用“聚合效应”整合全球资源,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着力弥补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等方面短板,力争在重大科技领域取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突破性成果,为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应对时代挑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科技智慧,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示范价值与引领地位。
【作者分别系中共益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重大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2022ZDAM02)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