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和美大成桥。宁乡市大成桥镇人民政府供图
李曼斯李妮
5月初,行走在宁乡市大成桥镇,道路宽阔、田园规整、村舍整洁,处处春深花暖,尽是草木葱茏。
从煤炭产业衰退时的转型阵痛,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的华丽转身,大成桥的蜕变源自“以治促兴”的治理智慧。
治理者清醒地意识到,“干部一头热”干不成事,基层治理要让群众当主角。由此,该镇以党员“三亮三比”行动推进片组邻“三长制”工作,创新推行“支部扎桩、社团织网、三员共治”机制,以“三零”村民小组工作制激励群众参与家园建设,让“神经末梢”焕发活力。
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实现“三零”成为村民共识
什么是“三零”村民小组工作制?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干部下沉、宣传引导、治安管理等举措,实现“群众零信访、村民零违法、村庄零乱象”。对达成目标的村民小组,优先支持发展建设。
从2022年开始,鹊山村老屋组连续3年成为“三零”村民小组,是远近闻名的文明小组。
但在宣传之初,村民对此并不买账。一方面,他们觉得“三零”标准过高,达成目标犹如天方夜谭;另一方面,个人得不到实惠,无法激发动力,没有实际意义。
组长熊迎春在屋场会上动员:“我们现在的小组路只能过拖拉机,实现‘三零’小组的资金,就能把路拓宽,这是件大好事。”
这段组级公路共有1.3公里长,村民们一直出行不便。熊迎春的这番话,说到了大伙儿心坎里。
调解纠纷、打扫卫生、出钱出力……这一年来,村民们齐心协力,把集体事当作自家事,果然实现“三零”村民小组目标。
次年,老屋组蝉联“三零”村民小组,奖补资金用于水利建设,保障了170亩稻田的灌溉水源。今年,村民合计着将2024年的奖补用于优化美丽屋场,添置路灯和健身器材。
随着一批批“三零”村民小组诞生,村民们看到了榜样,也感受到了好处。“三零”,逐渐成为众人的共识。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
干群共治绘就和谐图景
经济转型压力大、历史遗留问题多、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对经历着转型阵痛的大成桥镇而言,要做到“群众零信访、村民零违法、村庄零乱象”并不容易,其中关键在于找好“破题者”,发动“参与者”。
要让群众安心参与其中,筑牢平安防线是首要之责。
“本以为牛走丢找不回了,没想到我在群里一发消息,派出所的同志马上派无人机找到了牛,太感谢了。”大成桥村村民王嗲(化名)对派出所新推出的“警民微信联系机制”赞不绝口。
不久前,大成桥用“指尖警务”架起连心桥,8名驻村辅警全面进驻154个村组微信群,所长“实名入群”实时掌握社情民意。通过“每周加30名好友”的目标,民警累计添加群众微信超8000人,覆盖辖区近一半家庭,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攀升。
大成桥镇还以党员“三亮三比”行动为引领,深入推行“片组邻”三长联动机制,涌现出一大批“领头雁”,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焕发活力。
在大成桥镇梅鸣村南充组,组长陈建华被村民称为“共富纽带”。
“要致富,先修路”,陈建华对组上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为推进公路拓宽项目,他带头筹资7万元,动员村民投工300余个,黑化路面、清淤水塘、建设高标准农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路修好了,烟叶种植户每年增收1.5万元,困难户也有了稳定岗位!”陈建华黝黑的脸上写满欣慰。四年来,南充组实现“无一信访、无一违建、无一热线”,连续实现镇“三零村民小组”,成为基层治理的标杆。
通过部门协同,片长、组长、邻长三级联动,覆盖全镇154个微网格,累计化解矛盾千余起,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日子安心,发展齐心——
治理效能激活振兴动能
种种治理良策,不仅破解了治理难题,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随着群众腰包渐鼓,又为基层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大成桥镇成功塘村香芋种植基地,村民正在田埂间来回穿梭。这片土地不仅生长着香芋,更孕育着家门口的“钱袋子”,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随着“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标准化”的创新模式实施见效,大成桥镇着力打造预制菜配套产业“香芋大镇”。去年引导全镇4个村香芋种植产业面积突破3000余亩,实现总产值1000余万元,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500余人,获评湖南订单农业示范基地。
不仅如此,大成桥镇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坚定信念,推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2024年以来,实现新签约产业项目4个,总投资达2.5亿元,新增税收超600万元,盘活闲置土地120亩,带动就业岗位300余个。
“‘三零’村民小组工作制是经线,夯实平安根基;‘三长制’是纬线,织就服务网络;群众参与则是金线,绣出共治图景。”大成桥镇党委书记张玮说。
近年来,大成桥镇通过“三长制”全覆盖走访,12345热线满意率达98%;“三三制”发动群众筹资投劳建成47座市级美丽屋场,修通143公里乡村路;移风易俗劝导酒席简办3447起,培育出“不办寿宴送社保”“不办寿宴送祝福”“新办婚事赠非遗作品”等社会新风尚。紧扣“善行大成,和美乡村”主题,大成桥镇最大程度激发了群众对基层事务的关注,让群众真正成为了治理的主体,形成强大的社会治理合力。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