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承江湖之韵 启文旅新篇——南湖新区向着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加速冲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5-26 10:43:08

南湖新区麦子港水域。

南湖十景之澄阁寻梅。

南湖水上运动中心。

熊猫的萌态。徐典波摄

黄梅港湿地公园。(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湖新区工委宣传部提供)

姜鸿丽杜立李立瀚马英彭涛

南湖之水,浩浩汤汤;文旅之业,灼灼其华。

南湖新区,坐拥洞庭湖东岸的浩瀚水域,呈现城市山水交融的独特格局,是岳阳文旅IP的核心承载地,是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主战场。

这里,一湖碧水映衬千年文脉,自然与人文交织成景,生态与城市共生共荣。

依托56平方公里生态基底,南湖新区以“市场化、效益化”为核心,推动中华大熊猫苑、欢乐水岸全面转型,创下年盈利1亿元的资源转化典范;以赛引流、以节促消,成功承办全国青少年户外运动大赛等13场国省级赛事,也是去年湖南省唯一被推荐为国家文旅部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培育对象。2024年,该区接待游客1259.04万人次,同比增长25.82%;实现旅游总花费62.13亿元,同比增长24.21%,文旅产业成为南湖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5年,环南湖旅游交通三圈焕然一新,全域式文旅新版图正在绘就,亲子旅游度假区、城市休闲街区、生态康养区、吃购玩休闲旅游圈、低空文旅片区多元共生,构建出“湖光城韵”交融的度假胜境。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南湖新区以“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初心为墨,以打造休闲度假游胜地的蓝图作卷,奋力书写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1.展“山水画卷”筑生态品牌擘画绿色发展新图景

静卧洞庭东岸,13.78平方公里的南湖水域如碧玉镜嵌于天地之间。

千年诗韵随波流淌,李白笔下“耐可乘流直上天”的奇幻、“且就洞庭赊月色”的浪漫仍为今人可感,而这份浪漫的实践基础,便源于南湖新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南湖新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政治责任,以“截污、禁养、清淤、活水、严管”十字方针为剑,劈开生态治理荆棘,构建全流域共治共享格局,在碧水蓝天间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壮丽史诗。

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攻坚战。

面对历史积弊,南湖新区以雷霆之势破局,建设环湖管网,关停污染企业,根治黑臭小微水体,划定环湖1公里禁养区,从源头斩断污染链条。清淤活水同步发力,常态化清理69条主干管网、5189处化粪池,年均补水3000万立方米,投放滤食性鱼苗140万斤,栽植水生植物50万株,千台曝气装置激荡微澜,24小时水质监测织密防线,让水体重焕生机。

这是一曲全民共治的凯歌。

按照“岳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南湖新区主导,市直部门单位配合,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全流域治理保护模式,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2024年巡湖5290次,巡查治理1559人次;创新“河长制+党建”“河长制+研学”模式,32支志愿服务队、150名“民间河长”守护碧水。

这是一场综合施策的系统布局。

南湖新区锚定“零碳区”建设目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空气质量稳定达国家二级标准;深化“林长制”“河湖长制”改革,统筹推进长江“十年禁渔”、黑臭水体治理,打造“南湖蓝、龙山绿”的生态品牌。投入近千万元升级环保设施,构建“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环保问题整改率、信访办结率均超96%;“点状供地”模式,破解1.9万亩水面不动产权登记难题,完成560栋民房生态修复,建成黄梅港湿地公园等生态项目,让“生态伤疤”变身“绿色明珠”。

铁腕治污带来了生态涅槃的奇迹,2022年,南湖跻身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先后获评“国际魅力休闲湖泊”“湖南省最美河湖”等荣誉。主湖水质连续7年稳定达Ⅲ类标准,生态岸线率达90.5%。获得中央环保督察组“两山理论实践标杆”的高度评价。

今日之南湖,水清、气净、岸绿、景美,生态保护让“诗意栖居”照进现实。2025年,南湖新区紧握岳阳市中心医院迁入的战略机遇,以“健康中国”理念为引领,全力推进康养产业核心项目落地。

康养栖居赋诗意,生态价值化金山。

该区围绕龙山景区与黄梅港湿地公园生态资源,加速建设龙山康养综合体及湖畔民宿集群,打造“山水康养”与“湿地栖居”双名片。在产业布局上,深度对接中交集团、中建集团等央企基建力量,引入蓝城集团、保利文旅等头部企业,规划建设三大标杆工程:以民宿康养集群串联自然与人文,构建生态疗愈空间;依托岳阳市中心医院资源打造“医养融合”示范园区,推动医疗与康养无缝衔接;聚焦太平咀片区,以高端康养小镇为载体,布局全龄化健康服务生态。

通过精准嫁接央企工程实力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南湖新区以“医、养、游、居”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重塑康养产业版图,为城市能级跃升注入强劲动能。

2.借“盛会东风”聚产业势能锻造文旅经济强磁场

“五一”期间,南湖新区累计接待游客58.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3亿元。

该区以“迎省旅发大会·展南湖新气象”为主题,推出一系列文旅新场景、新服务,新旧IP协同发力,各项服务提质升级,交出了一份既有“热度”又有“温度”的文旅答卷。

火爆假日的背后,是南湖新区紧抓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历史机遇,以“办会兴城、项目为王”为战略导向,掀起的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攻坚的热潮。

南湖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亚丹表示,南湖新区应势而动,乘势而上,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擦亮文旅金字招牌,以“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目标,抓住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机遇,全力激发生态环境的品牌效应、文旅经济的虹吸效应、改革创新的蝴蝶效应,积极以文旅经济高速突进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南湖新区项目投产率位居岳阳市首位。今年伊始,南湖新区延续强劲势头,回溯承办首届岳阳市旅游发展大会的成功经验,有序推进4个观摩项目、1个城市风貌提质项目、2个办会兴业项目的建设进度。

以大会倒逼项目攻坚,建立“领导包联、专班推进、挂图作战”机制,针对南湖明珠等重点工程实行“一项一策”精准破题,全力破解征拆、审批、融资等堵点,确保观摩项目、城市风貌提质工程及办会兴业项目高效落地。

短短数月,南湖新区以中华大熊猫苑为核心,将洞庭湖小镇、花语世界、南湖水上演艺等景区连点成片,盘活南湖伴水旅游,构建起南湖生态旅游大景区。

项目建设不仅体现南湖速度,更彰显出南湖品质。

在焕然一新的滨水长廊,退休教师陈大爷正用手机拍摄湖景:“以前这里栏杆老旧,散步总担心安全,现在步道宽敞、护栏结实,还能边逛边发朋友圈!”

这条长廊属于南湖新区旅游交通三圈(麦子港片区)提质改造工程,东起水上运动码头,西至南津古渡广场,全长约6.8公里。该项目以“滨水焕新、文旅惠民”为核心,不仅重塑南湖广场周边生态景观,更以完善的功能配套与智慧设计,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城市新地标”。

办会兴业塑标杆,项目攻坚提能级。

乘着盛会东风,南湖新区积极布局亲子度假、高端接待、城市休闲、低空飞行等多元业态,形成“千帆竞发”的产业格局。

童趣亲子游线中,游客在洞庭湖小镇的非遗工匠城体验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在星球乐园度过亲子互动的欢乐时光,在中华大熊猫苑观赏国宝熊猫的憨态可掬,在花语世界享受花海带来的惬意安宁。

岳阳铂尔曼酒店正式获评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成为湘北地区首个“双五”认证酒店(中国五星级旅游饭店、五叶级中国绿色饭店)。这一突破标志着南湖新区高端旅游接待体系实现质的飞跃。

5月,南湖新区推出全球首个AI赋能沉浸式仙侠主题夜游:赊月洞庭·仙侠南湖。项目以无人机矩阵演绎《洞庭问道》仙侠史诗,无人驾驶游船搭载AR全景舷窗,还原范仲淹与李白对弈、湘妃踏浪场景,AI合成技术让游客御剑穿行南湖十景。天穹为幕,光影证道,融合星辰指引与AI科技,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湖光山色中打造千年东方浪漫幻境。

导演余雷告诉笔者,南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将夜游灯光技术融入南湖山水,将为南湖文旅注入澎湃动能。

这不仅是技术赋能文旅项目,更是南湖新区以“年轻力”为引擎,构建“江湖文化+潮流体验+产业赋能”生态圈的决心。

战略擘画定航向,高质效项目推进必以顶层设计为先。为壮大文旅产业,南湖新区不断优化国资布局。

2022年,南湖新区整合南湖城投、天赋文旅等5家区属国企,成功组建岳阳市第一家产投公司天赋投资集团。产投公司获双AA信用评级,实施市场化上项目、投资必问效的经营管理制度。

自2023年12月起,南湖湖畔刮起了“熊猫旋风”。

10只顶流国宝入驻后,岳阳中华大熊猫苑积极打造“熊猫+生态+体验”复合业态,线上抖音话题播放破亿,线下开业首周登顶岳阳四大热门榜单,外地游客占比48%,日均客流量超3000人。

该园区依托岳阳市天赋城市发展集团资产租赁模式,通过“统一招商+独立经营+合作联营”多元策略,将68栋征收民房改造为熊猫主题商业集群——熊猫医院、冰雪馆、主题餐厅与17栋古风商铺联动运营,90%资产实现市场化盘活。

主街商铺通过竞标引入文创、餐饮品牌,PADAN广场民宿由专业团队托管;熊猫大集街区以“保底租金+营收分成”模式吸引商户,激发经营活力。仅半年实现门票收入3828万元,衍生消费1500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营收增长40%。

园区与社区合作,将闲置摊位承包给本地村民,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村民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真正实现“资产增值-商业繁荣-民生改善”闭环。

从“政府输血”到“市场造血”,南湖新区坚持前置运营的理念,以市场化杠杆撬动闲置资产价值,为文旅产业升级提供鲜活范本。

3.以文旅融合创幸福产业书写惠民共富新答卷

南湖之畔,潮涌千帆。岳阳南湖新区以文旅融合为笔,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在山水之间书写惠民共富的时代答卷。

文化为魂,点亮夜市经济新引擎。

雷公湖社区的夏夜,因一场“村晚”而沸腾。

湖南理工学院学子的《醉春风》舞动湖畔,渔歌串烧唱响洞庭乡愁,手风琴与赛莱姆舞交织出活力四射的夜晚。这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盛会,将海伦堡乐聚夜市推向高潮:3000平方米的市集人潮涌动,特色小吃、文创手作、亲子游乐与艺术展演无缝衔接,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带动周边商铺营收增长30%。

文化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化作夜市经济的“流量密码”,让居民在家门口尝到“文旅红利”的甜头。

借景生财,激活乡村蝶变新动能。

曾经的陈家咀村,如今蜕变为了洞庭湖小镇景区。

38名村民化身景区保洁员、园艺师,社区劳务公司年创收29万元;6亩荒地被苗木基地“点绿成金”,自动售卖机、生态停车场“微创新”年增收8万元。

景区将闲置食堂改造为山山火锅店,古法菜园变身网红打卡地,传统村落借力“景区经济”破茧成蝶,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从“靠天吃饭”到“借景生财”,一幅“景村共生、主客共享”的共富图景跃然眼前。

商旅融合,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长江“十年禁渔”令下,月山渔民张德华放下渔网,却未放下传承。

他与伙伴吁小辉将40年渔猎技艺注入风干鱼制作,创立“月山渔民”品牌。在政府帮扶下,产品入驻洞庭湖小镇,半年销售额突破20万元,6000斤风干鱼香飘四方。

从“水上漂”到“岸上创”,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碰撞火花,带动20余名退捕渔民端起“新饭碗”,让“靠水吃水”的智慧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康养为基,托起银发幸福新生活。

南湖社区耆德园康养中心内,89岁的包奶奶执笔挥毫,墨香与湖风交融。

这座由闲置楼宇改造的“银发乐园”,以1:3的专业护工配比、书画手工课程和定制化个护方案,让老人实现“养老”到“享老”的跨越。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南湖新区正加快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标杆康养服务中心,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人在家门口就可养老。南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姜其胜表示,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办好今年的省、市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更多的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红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南湖新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中,走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产业多元共生、民生福祉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登高远眺,烟波浩渺处,泛舟而行,但见水天一色。

这片被《岳阳楼记》浩然之气浸润的水域,正以新时代的襟怀传承着大美江湖的亘古气韵。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