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张冀:加强美育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上的重要作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冀  时间:2025-10-16 11:09: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高校的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发布,对美育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其中要求“鼓励高校建立健全美育工作专门机构和部门,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和管理”。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必须进一步加强美育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体系设计:课程设置是构建高校美育体系的核心,是确保美育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的重要保障,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美育与其他四育相互渗透、协同育人。必须通过美育基础理论、文化艺术实践、跨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构建多元化美育公共课程体系。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结合课程美育的目标和核心内容,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生活美等融入课程教学,将美育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整合,推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美育课程。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剧本创作与鉴赏、短视频、微电影创作实务等系列课程,让学生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红色文化作品,学习戏剧艺术与视频拍剪技术,更深刻地理解革命历史与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推动解决学生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又使得学生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见实际行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整合美育教学资源,为美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大学生美育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实践活动,不能仅靠课程教学来推动。高校需要整合校内外美育资源,根据区域优势积极开展与外部资源的合作活动,共同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与美育资源。如创建创新艺术工作坊平台,对接区域文化旅游、非遗艺术等资源,与地方文旅局、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开展多元化的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以强化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之间的联系。

师资培养:高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主体,其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在美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教师应加强传统美育文化学习,提升美学理论水平。教师可通过自学、集中研讨、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强美学理论知识积累,更新知识结构,增强美学理论知识,提高审美素养。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美、人格美、行为美,充分发挥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应实施外引内培策略,跨学科、跨行业优化美育教师队伍结构,整合校内外优秀美育人才,建设一支稳定且有专长的美育教师队伍。同时,高校之间应积极组织开展美育教学研究活动,加强美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确保教师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针对教师在美育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协助教师制定符合个人发展的学习计划,提升他们在美育教育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评估机制:为实现美育常态性、合理性、有效性,高校应建立健全美育评估机制,综合评估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美育教学效果。通过制定美育教学评估标准,明确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要求,以确保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评估标准应该既包括对课程美育教育教学内容的评估,又包括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评估机制采用多元化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观察、学生评估、专家评议等。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可以全面了解课程美育教育的实施情况,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评估结果。建立长期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进行课程美育教育教学的评估,以了解课程美育建设的持续发展和改进情况。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专业实践、日常行为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思想状况,分析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运用美学理论的情况,增强美育教育对学生专业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应重视通过评估结果进行整改和提升。

总之,美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要遵循党和国家关于美育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美育教育的全覆盖。要深化学生对美的感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服务于社会,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样,美育教育才能不仅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作者系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首大学“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成就国际传播中心”研究人员】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