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融合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锻造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路径。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学习、生活、社交及未来职业发展等多重压力,具备足够心理韧性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发挥其在青少年心理建设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和正向激励作用,有助于大力培育信念坚定、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首先,应廓清以中华体育精神增强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内涵——
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涵养青少年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志向。优秀运动员往往将个人成就与国家荣誉紧密相连,展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格局,能帮助青少年在遇到个人挫折时,跳出狭隘的自我关注,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高的价值追求,从而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增强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超越感。为此,要引导青少年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使他们更有韧性地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各种挑战。
以“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塑造青少年灵活应变、自律负责的品格。现代体育竞技背后,是科学的训练方法、严谨的战术安排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启示青少年应对困难和挑战时,需灵活应变、讲求方法。而对规则的敬畏和遵守,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自律和责任感,这是青少年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抵制诱惑、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也是其应对压力时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前提。
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砥砺青少年直面逆境、敢于斗争的勇气。体育竞赛的本质,就是不断挑战极限、克服困难。运动员们日复一日地艰苦训练,赛场上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生动诠释了“拼搏”的真谛。比如中国女排,几经沉浮,但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一次次重返巅峰。这种精神可激励青少年在面对学习难题、竞争压力时,不轻言放弃,而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在挫折中迎来胜利的曙光。
基于上述内涵,应积极探索以中华体育精神增强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实践路径——
推动学校教育的系统融合。近年来,湖南以体教融合为核心,先后出台《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思政课、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为此,体育课不仅要教技能,更要讲精神、赛作风,积极组织班级、年级间的体育竞赛,让学生在对抗和合作中体验拼搏、团结、规则的意义;学校应倡导体育精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联动,设计结合体育活动的心理韧性训练课程。
重视家庭教育协同赋能。家长应转变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体育对于孩子人格塑造和心理韧性培养的独特价值,并鼓励、陪伴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毅力、勇气和团队意识。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可运用体育运动案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涵养乐观心态。
强化社会氛围的营造。应加大对中华体育精神及其背后故事的宣传力度,展示体育明星的格言、精彩瞬间,挖掘并传播运动员的拼搏过程、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等,营造“以拼搏为荣”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树立可学可感的榜样。社区、青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应提供更多体育活动平台,常态化举办面向青少年的体育赛事和体验活动。
鼓励青少年主动践行。应积极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体育锻炼和体育精神锤炼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把体育当作成长阶梯,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比如在近期火爆出圈的湘超比赛中,少年球员占比高达39.6%,且多为赛场上的中坚力量,展示了良好精神风貌。应鼓励青少年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长期坚持、积极参与集体项目和竞赛,在锻炼中磨练意志、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在面对困难时,有意识地用体育精神激励自己,在践行中华体育精神中健康成长。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研究员,湖南省委党校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牢记三个务必研究”(23BESD04)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