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周莉 韩风华: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优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莉 韩风华  时间:2025-10-17 16:57: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公共体育服务,是建设体育强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但仍存在服务供给不均衡、社会参与不充分、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让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三湘人民。

强化价值引领,始终坚持公共体育服务的人民性。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要深刻把握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纠正种种理念和行为偏差。比如一些地区重硬件建设轻服务提升,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服务资源分配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问题突出;对特殊群体关怀不足,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个性化服务较为欠缺,等等。而近日2025湖南省足球联赛(简称湘超)的成功举办,首先源于其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彰显。比赛场地就在群众身边,普通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建设者,正是公共体育服务人民性的生动体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体育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公共体育服务不仅是建设健康湖南的重要抓手,更是传承湖湘文化、弘扬时代新风的有效载体。必须坚持把服务群众、惠及民生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工作关切点从设施覆盖“有没有”向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高不高”转变。

创新供给模式,构建多元协同的公共体育服务格局。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我省就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模式,但在深入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程度还不够,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存在障碍,企业参与缺乏有效激励等。鉴于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录和标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可参考常德市的做法,明确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运营的公益性要求,确保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推进跨部门协作,强化体育、教育、文化等部门联动,推动场馆设施共建共享。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在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鼓励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

完善运行机制,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长效运行机制。完善需求响应机制。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广泛征集群众意见,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群众健身需求,同时整合场馆预约、赛事报名、健身指导等多种功能,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一站式”体育服务。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公共体育服务经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完善全绩效评估机制。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比如娄底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体育场馆运营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有效提升了公共体育质量。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支持省内高校紧扣市场需求,加强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化人才。

突出湖湘特色,打造公共体育服务品牌体系。湖湘文化蕴含着“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为公共体育服务品牌建设提供了丰富滋养。当前,我省在公共体育服务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特色挖掘不够深入、文化内涵彰显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以湘超为例,虽已形成一定影响力,但在融合湖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品牌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建议深入挖掘湖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将赛龙舟、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赛事有机结合;打造“一市一品”体育文化品牌,如岳阳龙舟赛、湘西民族体育节等;推动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通过系统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品牌体系,不仅能有效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更能让体育成为传播湖湘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保持文化本真性与创新性的平衡,既守住文化根脉,又勇于创新表达方式,让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