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的《拜月记·离鸾》。通讯员摄
编者按
今年的中秋满月是“超级月亮”。“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这是一轮古老的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悲欢离合都在这轮月下上演。在湘剧中,有一出经典剧目将月光洒向舞台、以月亮为重要意象,这即是《拜月记》。今年,《拜月记》选段还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
《拜月记》的故事发生在金朝贞元年间。蒙古入侵,金主迁都汴梁,社会动乱。书生蒋世隆与妹瑞莲、尚书王镇之妻与女儿瑞兰,俱在战乱迁徙中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在患难中结成夫妇;瑞莲则与瑞兰母亲相遇,被收为义女。王镇平乱回朝,找到女儿后,却不肯认世隆为婿。女儿瑞兰因思念丈夫于月下祝告,恰与瑞莲相遇,方知是姑嫂一家。此时,朝廷开科招考,世隆和结义兄弟陀满兴福中了文武状元,王镇奉旨招亲,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使世隆、瑞兰团圆,瑞莲与陀满兴福结成百年好合。
孙文辉浩歌
一
1275年,南宋王朝已穷途末路。3月,元军兵临岳州城下,在洞庭湖口击溃南宋水军,率领水军作战的岳州知州高世杰投降,但仍然被斩杀。元军围攻岳州,守将孟之绍开城门投降。4月,江陵(荆州)陷落,常德府以及下辖的鼎州、澧州守将相继投降。随后,元军主力继续南下,向潭州进军。10月,宋将李芾死守潭州,城中守兵不足3000,全城百姓殊死参战。1276年正月,元兵围城3月后潭州城破,李芾带领全家赴死。
城破之日,岳麓书院的几百名学生闻李芾以身殉国,便集体杀身成仁。
守城将士牺牲的消息不断传入大街小巷,众多居民举家赴死。湖南各地得知潭州陷落,元军抵达,不再抵抗。
1276年,元军完全占领湖南。这一年,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湖广行省分置江南湖北、岭北湖南、岭南广西、海北海南四道。
从元代的行政区划来看,湖南人没有觉得出现了什么太大的变化:城市还是那些城市,区划还是那种区划;无非是宋代的“路”,变成了元朝的“道”。
由于元朝前期吏治比较清明,各级地方官员中廉能有为之士又颇多,因而在数十年间,湖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各种矛盾较为缓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
尽管湖南人的生活趋于平静,但在社会底层的四等臣民——南人心中,长沙城破的心理阴影总是挥之不去。
从1276年攻陷长沙到1368年元朝灭亡,总共才92年。屠城的阴影始终萦绕在湖南两代人、一百年的潜意识中间。于是,人们就把情感付诸黄粱大梦——北宋的孟元老写了一部《东京梦华录》,南宋的吴自牧写了一本《梦粱录》,湖南人不善写书,更不知出版,只能把这个时代的大梦,写在了此时新兴的、他们珍爱的戏剧之上……
二
湖南在宋元时代戏班多,但名不见经传;艺人多,但留下姓名的屈指可数;在众多的南戏当中,竟没有记载任何一部剧作是湘人创作。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需要证明哪些剧作可能是湖南人的创作?哪些好戏湖南人曾经演过?因此,我们仔细寻找,觉得有两条路仍然可以探索:
第一,艺术来源于生活。看哪些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湖南人的生活。第二,“以后史证前史”,明清时代湖南人常演的那些经典剧目,有可能是先前的湖南人创演的剧目。如果不能证明,也不要紧,只要是在湖南传播较持久的剧目,同样也寄托着湖南人的“梦”!
湖南戏剧中最有名的《拜月记》,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较为原始的剧本有:据传为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的残本《闺怨佳人拜月亭》,据传为元末明初剧作家施惠的传奇戏剧《幽闺记》,以及湘剧所遗存的《抢伞》《走雨》《招商请医》《拜月》《递丝鞭》等五个折子戏。还有湘剧作家朱少希在20世纪50年代综合上述版本,改编成功的《拜月记》。
这部剧作到底从何而来?
王钢《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他按照《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一书设定的体例,首先是交代剧作剧情,但《闺怨佳人拜月亭》原本是残本,未分四折,科白不全,编者参照南戏《拜月亭》、按元杂剧的体制,分为四折一楔子,然后分析交代了剧情,考证故事源流:“案,本事来源不详。史无兵部尚书王镇其人,事当出汉卿虚构。《元朝秘史》卷十三载有‘金王京丞相’一人,或谓与剧中王镇有某种关系,殊无确证。”
事实上,历史上有不少名家也采用过这个题材,如《录鬼簿》载,元杂剧作家王实甫有《才子佳人拜月亭》,有传为元末明初施惠所编的《拜月亭》。明代人改本更多,另有《龙会兰池录》《绣谷春容》,亦写此故事,只是人物姓名不同,情节稍异。清无名氏有长篇说唱鼓词《蒋世隆》。以及后来各地方戏剧种,改编上演的《拜月记》。
王钢分析,此剧原未署撰人姓名,明人高儒开始依据《太和正音谱》以为是关汉卿的《拜月亭》,后又考得系明人蔡㫤所编。叶德钧编辑《曲目钩沉录》一书是将此剧目从元代移至明杂剧中,并怀疑此本为蔡㫤改编关汉卿的作品。
王国维认为:元人南戏,推《拜月》《琵琶》;明代如何元朗、臧晋叔、沈德符辈,皆谓《拜月》出《琵琶》之上。然《拜月》佳处,大都蹈袭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但变其体制耳。明人罕睹关剧,又尚南曲,故盛称之。今举其例,资读者之比较焉。王国维引用二剧多段唱词之后说道:仔细较南戏与杂剧二戏,则关汉卿杂剧固酣畅淋漓,而南戏中二人对唱,亦宛转详尽。情与词偕,非元人不能做到。因此《拜月》纵然不出于施君美(施惠),也必是元代高手!
王国维的话,言之有理。他不认为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是关汉卿所作,那种对唱中的宛转详尽,不是关汉卿的风格。他也不认为是明代剧作家的创作,不是元代高手,写不出那种有真情实感的剧作。
三
回看所有《拜月》,我们感觉这个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自宋以降,北方游牧民族挥师南下,铁蹄所至,千百万难民逃往南方。战争,造成了无数个家庭妻离子散,也造成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流传在人间……由于不少人亲身经历过战争,战争的背景有目共睹,战争的故事耳熟能详,因此,这个题材能引发这两代人的情感共鸣。戏剧表现这段生活,“宛转详尽。情与词偕。”详尽,就是细节生动;情谐,就是情感真切。人们把对战争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情感付诸戏台。
因此,我们认为,这部剧作最先的创作者,是那些亲历了逃亡生活的艺人。这部戏,是先有演出,后有戏文。剧目广泛演出,致使故事广泛流行,这也是这部伟大的剧作,找不到原创者姓名的原因。
南戏《拜月记》很有可能首先出现在荆湖南路,因为:
其一,在南戏中,有很多剧目涉及了战争和家庭离散,多是南宋时期的作品,也都是一代人永远的记忆。这代人中北方逃亡过来的艺人,多聚集在荆湖南路,他们有着生活的亲历、有着生存的压力和创造的动力,出自他们之手,不容置疑。
其二,湘剧的渊源也在荆湖南路的戏剧,从湘剧所传承的《抢伞》《走雨》《拜月》等折子戏的精彩表演来看,戏剧人物的动作性极强,大段的戏,不用对白,全在歌唱和表演中进行,很明显是长期舞台磨炼的结果。
其三,虽然戏剧没有表明故事的发生地点。但说唱文学《龙会兰池录》将时间直指宋代,将故事的地点直指湖南。《龙会兰池录》是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万卷楼重新刊的话本。从话本的唱与说的布局来看,它不是纯粹的话本,而是早期的说唱本。作者署名吴敬所,无生平简介,也不知是宋人、还是元人。唱本开篇交代:“宋南渡,汴郡中都路人蒋生世隆,年弱冠,学行名时,以韩苏自许,凡天下名士,倾赀相结纳。”蒋世隆在战乱逃亡的过程中唱道:“君不见神女出高唐,暮雨朝云恋楚王。西华岳里注生娘,玉钗脱下付刘郎。又不见岳阳楼上何仙姑,洞宾醉里戏葫芦。十二珠帘花落尽,飞身便过洞庭湖……”这条路线,便是从汴京进入今湖南的路线。故事接着在湖南境内展开。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地点:潇湘镇。蒋世隆与王瑞兰成婚,在潇湘镇;瑞兰遇父亲,在潇湘镇;世隆与瑞兰离别,也在潇湘镇。因此,《拜月记》可能是流亡在湖南的艺人率先创作。
在元明时代,人们普遍认为《拜月记》高于《琵琶记》。《拜月记》的人物关系复杂且真实合理,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在同类战争与逃亡的作品中,别具一格。它将一个沉重的题材,处理成了一出爱情的轻喜剧。它没有粉饰战争、否定苦难,而是在那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爱成为慰藉心灵、敞亮生命的一缕阳光。不经历苦难的人们很难感受到这一点,理解这一点,珍惜这一点,表现这一点。一旦理解了、珍惜了,要表现它也并不难。从同一个苦难世界中走过来的人群,相互切磋这场奇遇,描绘这场奇遇,创作与欣赏,同频共振,终于完成了一次心灵交汇的传世经典。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