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李伏清 吕文欢:以数字化赋能革命文物育人高质量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伏清 吕文欢  时间:2025-10-13 12:43:05

具有叙事、说理和铸魂价值的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育人资源。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实施,使我国文物数字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代表,生成式数字技术凭借强大的交互力,可助推革命文物育人资源集成性聚合、景观沉浸式呈现与内容个性化推送,让革命文物育人资源从传统的单向“叙述”走向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数叙”。

以数集“物”,推动革命文物育人资源集成性聚合。数字技术极大优化了搜集、存储、整合、再现革命文物的效果。通过革命文物信息化三维建模与革命文物IP数据库开发,可推进革命文物资源聚合、转化,将“数字技术”这一变量转化为革命文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聚合”革命文物,形成可复制、可扩展的数字资产。借助电子存档、三维建模等技术,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原与建模,结合多样化叙事方式,构建出数据化、图谱化、流程化的教育交互场景,为学生了解文物创设“云端资源”。另一方面,打造“云说文物”数据库,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革命文物IP。在对革命文物进行梳理、整合和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可供检索和浏览的数据平台。同时,注重搭建校馆协同合作平台,共同开发微课、微电影等数字化思政育人品牌,如湘潭大学立足革命文物资源,制作《伟人智慧: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湘”谈“四史”》等系列思政微课,将革命文物史料转化为数字化育人资源,打造湘潭大学“大思政课”课程IP。

以数赋“境”,促成革命文物育人景观沉浸式呈现。数字技术赋能下的革命文物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活的资源样态,构建出其景可感、其形可观、其质可触、其情可共的拟态空间。在数据采集和模型制作基础上,可借助AR、多点触控技术,打造革命文物数字化叙述场景,推动不同叙事空间革命文物的聚合与再现,实现经典场景的复刻,引导受众实现从“旁观者”到“剧中人”的角色转变。一方面,通过云端革命纪念馆VR红色课堂等沉浸式场景,结合AI/AR技术实现与抗战英雄的跨时空对话,并创新开发手绘红色地图数字导览系统,将革命遗址转化为可交互的视觉叙事,观众通过触控缩放即可获取历史事件三维还原,实现革命精神的具象化感知。另一方面,依托虚实融合技术打造多维交互数字馆,如湘潭大学红色数字地图沙盘,让观众既能宏观把握历史脉络,又能微观体验关键场景,构建多感官联动的红色教育新范式。

以数载“事”,助力革命文物育人内容个性化推送。数字技术为革命文物育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为:利用网络算力等数字技术,以数据流转为核心,构建信息生态链条,实现数字样态的革命文物“精准推送”与“靶向传播”。生成式数字技术可以扮演“智能学伴”的角色,通过构建沉浸式、具身化场景,利用数据埋点、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构建用户画像,实现“一人一策”的资源推送,让革命文物“因数而化”“以数教人”。比如AI导览讲解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计算机视觉、数字人和物联网等技术,能够自动感应讲解或提供个性化解答。系统具备多种交互方式,数字人伴游可以实现自动定位讲解。受众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扫描站台附近的二维码或文物本体“唤醒”文物,即可获取个性化革命文物信息。不仅如此,系统还内置丰富的知识库、知识图谱及大语言模型推理,能够捕捉受众对革命文物的关注点与兴趣点。受众可以点击、触摸、划动文物模型,获取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广度与深度的个性讲解与兴趣问答。

依托数字技术,对革命文物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多维度开发,打造沉浸式、互动化、精准化的育人环境,是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铸魂育人效用的新路径,也是数字化教育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重点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24VSZ012)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