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苏小林:多措并举,创新高校心理健康工作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苏小林  时间:2025-10-13 12:44:15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统筹部署系列重点工作,推动心理健康工作从局部开展转向系统整合,助力学生茁壮成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互联网、亚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育、群防和创新工作上发力,全面推进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进一步整合工作模式,打造学生心理健康共育格局。第一,在高校制度设计上发力。积极开展显性与隐性、预防与发展、必修与选修、课内和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五合”工作模式。教学顶层设计上将规范的教学课时、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明确的教学计划等显性教育与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等隐性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既考虑危机预防又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课程安排上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教学模式上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方式上倡导线上、线下相结合。第二,在“五育”并举上发力。探索“五育”工作模式,从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五个方面入手,让心理实践活动润物细无声般走进学生内心。第三,在全员参与上发力。考虑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应打造“学生自助+家长协助+教师辅助+专家援助+朋辈互助”的“五助”工作模式。

进一步协调各方资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群防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监测预警,加强监测预警需要群策群防。第一,从社会来看,应在提高“家—校—医—社”四个组织的协调效率上发力,全方位提供心理健康资源服务。第二,从学校来看,应在落实“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工作责任上发力,实现每一级都有危机干预负责人。第三,从教师角度看,应在提升“辅导员、班主任、宿管员、任课教师”这四个和学生密接群体的心理危机预警能力上发力,做到精准识别心理危机、快速上报并处理危机。

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迭代更新,使得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和要求不断提升。高校应在心育内容融合、心育载体灵活、心育数智赋能和心育阵地下沉等方面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第一,创新教学内容,推动课程融合。把心理课程的内容和相关思政热点相融合,把心理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把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素质提升相融合。只有授课内容有深度、广度和新度,才能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和获得感。第二,创新活动载体,既寻求专业契合,又创设自主活动。把心理健康活动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泛娱乐”活动结合,通过校园脱口秀、剧本杀等载体的自主构建,吸引大学生沉浸式参与;打造与专业契合的学生心理社团,把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和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结合起来,如在农学专业成立园艺心理和茶艺心理社团等。第三,创新心育平台,在数智赋能上发力。打造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和AI智能体,让学生可以更方便地使用数字化教材。第四,推动阵地下沉,让心理健康服务扎根学生社区。尝试在学生公寓打造“一站式”心育社区,构建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学院有成长辅导室、宿舍有“一站式”心育社区的多维阵地,让学生心理服务更精细化。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唯有秉持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让学生们在“被看见”的温暖中关心自身、悦纳自我、健康成长、收获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维·四化·三融入’高职学生心理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