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机关文化

王胜芳:当年赤帜展绿洲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胜芳  时间:2025-10-14 09:42:29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作者供图

王胜芳

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位于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政府所在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指挥所旧址记录了红七军的峥嵘岁月。1930年12月,红七军战士,在政委兼前委书记邓小平、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率领下攻占绥宁大捷。至此,绥宁广袤的山水,摄下邓小平当年的青春风采,刻下红七军战士英勇的革命足迹。

长沙暑气熏人,受绥宁山区凉爽天气吸引,我驱车来到寨市古镇,拜谒修复之后的指挥所旧址。绥宁以地广林茂著称,被誉为“三湘林业第一县”,寨市古镇位于县西南核心林区。这里群峰环绕,林木葱茏,万山青拥,百溪流碧。古镇的街区与房舍,在千岭腾翠的林区,透着熟悉的烟火气。红七军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犹如岁月之铆,坐落于镇上古色古香的西河街。

《绥宁县志》载:绥宁,春秋战国时期属楚黔中郡,秦属象郡,西汉属武陵郡;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始称徽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置莳竹县,崇宁二年(1103年)更名为绥宁县,寓“绥之以宁”之意。

寨市古镇,是绥宁老县城。从唐代开始至1953年县城北迁长铺镇,有1300余年的县治经历,留下了古城墙、九庙、四祠、三会馆、两庵、两阁、钟鼓楼、八角亭、风雨桥、古民居等历史遗存。这里的古代著名学府——虎溪书院,至今仍保存着清代进士袁宝彝作序的章程石碑。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在艰难之中发展。当年,寨市龙姓望族建有一座龙氏家祠。红七军攻占绥宁县城后,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在这座祠堂休整、议事、指挥作战。

这一红七军战斗史上的重大事件,像一支如椽大笔,给这里的绿水青山描上一抹鲜艳的革命红色。

1929年12月11日,红七军由著名的广西百色起义创建,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由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从广西河池出发,转战桂黔湘边境,向中央苏区转移。12月中旬,为获取补给,红七军在桂北重镇长安与白崇禧部激战七昼夜,伤亡500余人。为保存实力,红七军主动撤出战斗,向湘桂边境敌军实力相对薄弱的绥宁进军。

12月20日,红七军4000余人进至绥宁南部的陇城、双江(两地今属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接着,兵分两路向绥宁县城寨市奔袭,一路为红七军主力,由双江经多龙、大冻桥进抵寨市;另一路担任侧翼掩护,由双江经天堂界、大冻桥抵达寨市城郊,两路人马会合后,于21日凌晨向驻守绥宁县城的县保安大队发起攻击,敌人猝不及防,溃不成军,国民党政府县长聂康济窜逃会同,红七军一举攻占县城寨市。

当日,邓小平等人在县城龙家祠堂设立指挥所,指挥一部分红军进至长铺和竹舟江一带布防警戒,并带领部队主力在县城休整,筹措粮款和冬衣。他们计划在绥宁扩充红军,相机发展游击根据地。红七军入城后,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进步人士,没收豪绅及县府部分财产分给贫苦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书写标语、印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当地青年有几十人自愿报名参加红军。

红七军征战绥宁大捷,是我党领导的这支革命军队自百色起义以来所取得的第一场重大胜利,扭转了此前一路辗转、连续征战不利的局面,极大地提振了部队士气。

国民党当局闻讯震动,蒋介石委任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率湘桂黔三省兵力,对红七军围追堵截。邓小平当机立断,迅速改变原计划,决定红七军主力提前结束休整,于12月23日离开寨市,经长铺、关峡、梅口等地向武冈进军。

“红旗漫卷西风”。红七军征战绥宁的经历,“红七军大事记”有明确记载。邓小平女儿邓榕著的长篇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也有详细记述。绥宁,是红七军的福地。这段历史,是绥宁人民得到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各级文物部门给予不少指导,绥宁对指挥所旧址进行了保护修缮,于2023年11月再次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指挥所旧址修缮之后,仍保留了龙家祠堂的原貌,砖木建筑,纵分三进,马头墙外围白墙翘檐,墙内以木材搭构,黑瓦盖顶。进大门的第一进,是二层楼的戏台;第二进,中间天井敞亮,左右厢房平起相对;最后一进,设为正堂,是主持祭祀、议事的地方。走入祠堂,每一级台阶,每一块地砖,每一处榫卯,古拙庄重。祠堂正门右侧,“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铭牌,烫金入目。大门正上方写着“龙氏家祠”四个大字,门柱刻联:“平南世泽耀屏翰,莳竹千秋隆祀禋。”平南,指当地龙氏宗祖龙宗麻,原籍江西吉安,宋元祐年间,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平定西南少数民族起义有功,受封平南侯。为纪念龙宗麻父子,当地多处建有“平南侯”祠庙。

修复后的指挥所旧址陈列着红七军当年征战绥宁概况,介绍了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生平,复原了三位将领住宿、开会议事的场景。步入场景,自觉有一股强大的青春力量扑面而来。当年,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红七军征战绥宁,三人的年龄分别是26岁、34岁、38岁,红七军战士大多数也正值青年,

西河街大体呈南北走向,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边,紧挨着一排排二层楼木屋古民居,开店居住一条街,讲述着昔日的繁盛。街心建有红七军征战绥宁大捷战斗浮雕。

街北头建有西河桥,原名“万年桥”,因红七军战士曾在桥上休整又名“红军桥”。桥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曾毁于大火。2009年,此桥由乡贤捐资以原貌重修。它是一座典型的侗族风雨桥,整座桥梁结构复杂,穿插有序,无一钉一铆,展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桥下为石砌立墩,桥上架梁建廊,桥长50米,宽10余米,有两层楼高,飞檐翘角,蔚为壮观。

西河桥下,莳竹河碧水成潭,倒映青山。这条全镇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次森林,于茂林修竹间,流入巫水,汇沅江,下洞庭。国家级非遗“中国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民俗活动,每年在莳竹河左岸隆重举行。

现在,寨市镇是湘桂黔边境各地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她宛如湘西南边陲的一颗耀眼明珠,成色更足,展现出新的吸引力,进入更多人们的视野。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95年来,红七军强大的初心之力,早已聚成绥宁这片土地的千山之翠,美丽的莳竹河奔流不息,永远讲述着这一部伟大的英雄传奇。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