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曹清燕 张蓓: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清燕 张蓓  时间:2025-10-28 10:45:2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对外工作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引领性的全球治理理念,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和指引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提供了中国方案,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

价值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先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是指国际社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议题上形成共同的、一致的积极认识。只有更加广泛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进一步获得话语空间和实践空间,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指南。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空间及意识形态的差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定程度上遭遇了被漠视、质疑、误解乃至歪曲和污名的价值消解,应以利益互促破除价值共识的利益藩篱,以人文交流增进价值共识的情感基础,以媒介引导构筑价值共识的主流叙事,更加广泛地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以利益互促破除价值共识的利益藩篱

恩格斯曾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利益关系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决定着价值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必然要驱动、协调和整合国际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需求,通过利益互促,超越利益分化和冲突,破除价值共识的利益藩篱。

做好利益驱动。驱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需求是吸引国际社会关注和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键一步。因此,既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国际社会多元主体发展的利益关切,深入挖掘和释放国际社会多元主体合作的利益潜力,通过提供优惠的投资环境、降低贸易壁垒、建设基础设施、促进跨境贸易和共享先进技术等合作方式,激发和创造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利益需要,又要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益者的故事,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行者的示范效应,带动观望者、迟疑者和等待者,让各个国家和地区直观且切实地感受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好处与效益。譬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不断满足共建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贸易往来、产业升级、减贫事业以及抗疫合作等方面的利益需求,获得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做好利益协调。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禀赋殊异,存在着利益差别、利益分化甚至利益冲突,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要通过金砖国家峰会、G20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平台、机制和会议,设置与探讨交流和合作的议题,积极推动与各利益相关方的交流交往,鼓励和促进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的有效对话和协商。要统筹国际社会多元主体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上的利益诉求,通过共同投资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事业发展,使国际社会多元主体在国际事务中在符合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事业中实现自身利益。要积极建立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制定灵活、适应性强的利益合作框架和协议,确保各方在决策制定和资源分配过程中都能参与并发挥作用。

做好利益整合。“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是价值共识的现实起点,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越凸显,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价值观上就越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要整合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普遍追求的共同利益。以全人类共同生存、永续发展的“重叠共识”为指引,以全球性风险与挑战共同应对为基本出发点,在全球公共卫生、全球减贫事业、全球人权发展等全球性问题上制定并执行全球性政策和协议,构建团结合作、共生互利的利益关系。要倡导和支持多边主义,在双边、多边和全球交互中扩大各个国家的利益汇合点,在尊重各国发展程度差异的基础上编织国际社会互惠互利的共同利益网络,通过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完善全球资源配置,在更多合作领域实现国际社会多元主体责任共担、机遇共享、共同繁荣。

以人文交流增进价值共识的情感基础

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成员间的亲密交往、共同的思想信念以及成员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构成持久的、真正的共同体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这说明了情感结合对于共同体生活的重要意义。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要以增进情感基础为依托,通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人文交流,拓展共同身份、创设共同记忆并发展共同感情,提升国际民众之间的亲密感和认同感,为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增进情感基础。

拓展共同身份。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互联互通、相互依存的全球公共生活的形象表达,其构建以国际社会民众深入体认人作为命运共同体成员的“类”属性、形成人类共同身份的身份归属为前提条件。在以民族国家为国际秩序体系基本单元的时代,人以地域归属获得国家公民身份,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需要拓展一种超越国家公民的共同身份感,建立起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的同属感。要深入开展跨国别、跨种族、跨文化的人文交流,在全球人际交往中引导国际社会民众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和认可国际社会民众,将作为“他者”的国际社会民众转化为作为“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深入感受作为“类”成员的情感联结,在“类”主体这一层面上形成非对抗性的身份认同。要号召各个国家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030年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教育引导青年认识到个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和责任,促使国际社会民众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全球社会的影响,培养国际社会民众的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进而形成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

创设共同记忆。共同记忆既是国际社会多元主体建立连接和分享意义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社会民众跨文化交流交往的心理基础。围绕全球重大公共事件形成的共同记忆,能够在延续、流动与传承的过程中涵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球重大公共事件主要指近代以来涉及与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共同经历的、重大标志性的世界级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历史事件、全球疫情应对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共同事件等。要通过博物馆、档案馆、影视、展览、网络短视频等媒介化呈现形式来回溯全球重大公共事件的共同记忆,也要通过全球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苦难遭遇、合作事迹、历史教训与经验等故事化呈现方式来讲述全球重大公共事件的共同记忆,在历史“回溯”与时代“讲述”中唤醒和彰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成对人类团结和集体行动的价值寻求。

发展共同情感。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积极团结的共同体生活,而共同体生活需要以共同的情感为连接纽带。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社会民众,共同情感能够加强彼此信任、相互依赖的感觉,也能够促进多元理解、互帮互助的氛围形成。共同情感的形成,能够为国际社会民众提供深层的情感动力,催化和驱动主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促动国际社会民众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指导,投身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中。要挖掘和讲述具有情感共鸣性的中国故事,引导留学生群体和各类民间群体讲述自己在“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真实的受益故事,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情感叙事实现民众之间的情感感召,促进不同民众在情感上的亲密感、同理心。要通过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等人文合作项目以及一些接地气、惠民生的人文交流活动,使国际社会民众在共同参与人文合作交流中感受文化的相通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牢情感纽带。

以媒介引导构筑价值共识的主流叙事

伴随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创造了国际范围的公共讨论空间,成为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平台。“媒介即讯息”,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具有广泛受众,能够通过内容生产和即时互动服务于价值共识的凝聚。面对国际社会多元主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复杂的态度、评论和关切,要发挥媒介加强理论释惑、壮大正面宣传和澄清负面舆论的引导作用,构筑价值共识的主流叙事。

加强理论释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发展前景、人类命运前途的时代擘画,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论内涵、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国际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概念模糊、主张不清、立场不知、目标不明的理论困惑。官方媒体和大众媒介要同向发力,多元化地向国际社会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背景、丰富内涵、价值立场、目标所指和实践路径,让国际社会多元主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概念、主张、立场和目标有深入、全面的认识。要避免以概念解释概念的宏大宣传,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观叙事,如阐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气候变化、互联网治理等全球性问题的立场和主张,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体合作项目、合作平台和合作方式的国际传播,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方式与路径在国际社会普遍彰明。要在把握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话语体系上的国际化转换,在国际语境中通过非官方、去政治化的个人叙事回应国际社会民众的想法和关切,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

壮大正面宣传。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必然以国际社会多元主体肯定和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内核和道义力量、引导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积极的认同为核心。一方面,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面议题设置。加强中外主流媒体正面宣介,组织中外专家学者正面解读,鼓励网络评论员和知识精英在国际互联网空间正面讨论,以客观真实的数据、资料等数字化呈现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良好发展前景、已有积极成效、世界重大意义等内容。利用算法智能传播等新技术在国际传播战略布局上先发制人,提升网络空间议题设置能力、新闻策划能力和传播运筹能力,通过技术赋权推动正面消息精准分发,让国际社会民众接收并领会正面声音。另一方面,要扩大线上与线下现有正面声音和积极评价传播。发现、收集以及整合各渠道和各主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向认知,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展开传播合作,通过他者的声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好故事和正能量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更持久。

澄清负面舆论。当前国际学界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满意识形态化和战略性的想象和解读,也有国际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贬损、歪曲、抹黑和污名化的负向议题设置和转化报道,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负面的意见环境和言论生态。负面的意见环境和言论生态会造成国际社会民众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偏差,妨碍和阻滞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的凝聚。要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改善国际传播中“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形成中国价值观传播“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传开叫得响”的国际话语权基础。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介,尤其是各类用户数量庞大、用户活跃度高的网络社交媒介,对国际社会多元化的声音及时地、积极地回应,理直气壮地批驳和回击恶意歪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错误论调,以事实真相戳穿谎言、扫清谣言,做到去芜存菁、激浊扬清。

【作者分别为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研究员,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在华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研究”(20BKS184)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