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约九成老年人选择在熟悉的家庭与社区环境中安度晚年。随着高龄、失能老人数量持续增长,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从“单一照料”向“多元照护”、从“基本供给”向“品质提升”的转变特征。2024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出“嵌入式服务站”“智慧养老平台”等创新模式,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有益经验,但也还存在养老服务供给精准性不足、资源整合度不高、市场活力不够等短板。面对新的老龄化格局,应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技术赋能与机制优化,促进老年人群体变“养老”为“享老”。
整合社区资源,构建“15分钟”精准响应服务圈。构建“15分钟”精准响应服务圈,是破解当前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与老年人实际活动半径不匹配、城乡服务能力不均衡等难题的关键。为此,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打造便捷可及、响应及时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一是盘活社区闲置资源,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重点推动社区闲置空间的嵌入式改造与功能融合,将闲置的物业用房、公共房屋等改造为集日间照料、助餐配餐、康复理疗、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站。二是推行“菜单式”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建立由老年人“点单”、养老服务主体“接单”的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制定标准化、透明化的服务清单,使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紧急呼叫等老年人急切所需的服务能够精准匹配、及时送达。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充满温情的服务力量。在加强专业养老护理员培养的同时,积极吸纳专业社工、退休医护人员及低龄健康老人参与志愿服务,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的响应速度与人文品质。
深化数字赋能,打造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照护闭环。加快构建数据驱动、响应及时、覆盖全域的数字化照护体系,有效缓解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守护转变。一是搭建“一个平台”,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建设或完善省级、市级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逐步整合民政、卫健、社保等部门涉老数据信息,在为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与需求档案基础上,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动态更新。平台应集成“一键呼叫、智能预警、健康监测、资源调度”等核心功能,最终形成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的工作中枢。二是布局“一套设备”,构建感知网络。重点为有需要的老年人配备智能手环、紧急呼叫按钮、跌倒监测仪等实用终端,构建起以家庭为中心、社区为支撑、平台为保障的全域照护网络。特别是针对独居、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应探索建立全天候监测和主动服务机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或派单救助。三是拓展“N个应用”,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养老建设,推动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医疗机构与社区服务组织协同合作,共同开发更多适老化应用场景。大力拓展智能康养、远程诊疗、线上精神慰藉等新型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需求。通过实施以上举措,形成线上线下养老服务闭环,让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更好感受到安全、温暖与尊严。
创新体制机制,筑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根基。面对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部分设施运营困难等挑战,应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共建共享新格局。一是深化运营模式改革,提升专业效能。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合作模式,使政府角色从“直接提供者”向“保障者与监管者”转变。各级政府可通过公开招标、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专业社会机构或企业运营社区养老设施,以显著提升服务效率与专业化水平。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市场活力。用好用活税费减免、运营补贴、融资支持等政策工具箱,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布局“银发经济”,鼓励其开发适合不同收入层次、不同需求群体的养老产品与服务,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普惠型养老供给体系。三是构建综合监管体系,保障服务质量。建立健全以老年人及其家属满意度为核心、引入第三方评估的服务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定期对服务价格、内容与效果进行评估并公示结果,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良性循环。同时强化民政、卫健、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联动与信息共享,实现从事前准入、事中监管到事后评估的全链条、无缝隙管理。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让政策红利精准转化为老年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