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杨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南文旅产业融合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洋  时间:2025-10-22 11:01:44

近年来,湖南文旅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屡创新高。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超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文旅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促进社会就业的关键领域以及展示湖湘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同时,湖南文旅产业依然存在文旅产品同质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仍需改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湖南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湖南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选择。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内容、业态、市场等方面深度融合,是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而新质生产力为文旅产业融合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工具箱”和“方法论”。应鼓励支持旅游景区、文博场馆、考古遗址公园、演艺场所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深度开发文物、景点、非遗等资源,推动内容创意、艺术表达与旅游体验有机结合,实现传统融合业态的内涵提升与品质升级,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影响力的特色文旅IP和新型旅游目的地,构建“一地一品、一景一韵”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引导支持文旅企业加大文化创新投入,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建文化创意平台,加强新兴内容生产方式的运用,积极开发具有湖湘特色的文旅融合产品,并优化产品的创作、呈现与传播方式,增强产品的互动性、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支持文旅企业深化文旅与工业、农业、体育、康养等产业的交叉跨界融合,打破传统文旅边界,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业态,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不断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文旅产业数智化发展。数据要素的深度应用、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是以新质生产力提升文旅产业效益的核心抓手。应加快发展全息成像、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等技术和设施,积极开发体验式、沉浸式等类别的新型数字文旅产品。加快浸入式声场、语音交互、眼球追踪、触觉反馈、表情识别、脑电交互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感知交互向高精度、自然化、移动化、多通道等方向发展,为游客创造涵盖视觉、听觉、触觉乃至情感响应的多维度沉浸体验。推动5G、物联网、元宇宙等在文旅场景中的深化应用,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景区和数字文旅空间。搭建旅游大数据平台,对游客的消费习惯、兴趣偏好等进行分析,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持续优化湖南智慧文旅指挥调度平台及“又湘游”服务平台,使“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更优质、更便捷、更精准、更人性化。建立智慧交互型旅游平台,随时对文旅信息流、游客流、资金流进行一体化监测、智能调度和风险预警,提高文旅产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点,有效遏制“宰客”现象,确保文旅消费透明化,保障游客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游客满意度。

以新质生产力助力文旅产业绿色化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模式优化等,为文旅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应加强清洁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生态修复等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中实施“保护性”开发策略,积极推进“无废景区”“近零碳景区”等示范项目建设。全方位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构筑“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生态感知网络,实时评估文旅活动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洞庭湖、武陵源等生态敏感区域的影响,并推动各个旅游目的地定期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确保文旅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旅游交通的智慧管控、游客流量的精准预测和分流,有效缓解热门景区在旅游高峰期的环境承载压力。积极开发“数字孪生景区”,减少景区实体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的占用与干扰。引导支持文旅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打造生态友好型旅游项目,推广自然教育、康体运动、森林体验、研学旅游等绿色文旅模式。

(作者单位:湖南韶山干部学院)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