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湖南湘江新区“三块三阶三模式”红色研学铸魂育人纪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2 11:11:30

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

学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构建“一核四圈”立体研学网络。

学生们与“罗典”山长的“跨时空”对话。

“三师协同”确保研学既有深度又有安全性。(本版图片均由蒋红春摄)

黄磊王欢

初秋的星城,阳光透过古树的缝隙洒在青石板上,一群少年正在岳麓书院专注地在研学手册上记录着。突然,一位身着古装的“山长”现身,与孩子们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一幕,是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研学课程中的一个场景,也是该校在研学实践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完美融合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以其创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践课程在全国研学实践教育领域树立起一面旗帜,探索出一条新路!

岳麓山变“立体教科书”:

一堂穿越百年的思政课

岳麓山爱晚亭前,湘江新区潭州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专注地阅读手中的神秘信件。“湖湘学子们,吾因心中执念,受困于放鹤亭百年,望诸君前来一叙。”落款处,“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几个字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

“这是真的吗?清代的山长给我们写信?”李浩宇同学好奇地问导师。话音刚落,一位身着古装的儒雅长者缓缓走来:“吾乃罗典,曾为岳麓书院山长。因忧思湖湘文脉传承,遂留一‘时空幻影’于此。后世之人,百年发展,如今湖湘是何面貌?”

这一幕,正是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何以岳麓”红色思政研学课程的生动开场。该课程作为“恰少年·知岳麓”板块的精品项目,2025年全新升级后,已成为该校红色研学品牌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湖南考察,都强调要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该校负责人表示,岳麓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镌刻着中华文明基因的“立体史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岳麓山调研时也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湖湘文化、红色资源上好思政课。”

正是在这样的指引下,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设计的“何以岳麓”课程让这座湖湘精神地标的岳麓山,成为了学生理解“何以中国”的鲜活教材。

“何以岳麓”课程分为“血性岳麓·燃情中国”“道统岳麓·文脉中国”“山河岳麓·浪漫中国”“日新岳麓·盛世中国”四大篇章,每个篇章都对应着独具匠心的内容设计,围绕四大维度构建完整认知体系——地理维度探索“一江一山一洲”生态格局,时间维度贯通三千年文明迭代,精神维度提炼“经世致用”等精神符号,未来维度验证传统文化基因的“超导性”。

“血性岳麓·燃情中国”篇章将研学路线设计为一场富有深意的登山拉练,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

在新民学会旧址,学生们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张张老照片,触摸那段“建党先声”的滚烫岁月。“毛泽东、蔡和森等前辈就是在这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的初心让我们深受震撼。”李浩宇同学在研学日记认真地写下心得。

在翊武亭,一场关于“蒋翊武科举拒考是明智还是鲁莽”的辩论在“罗典”山长和学生们之间激烈展开。学生们有的认为“应该先科举当官再改革”,有的则认为“破旧立新更需要勇气”。“这场辩论让我明白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报国之路。”参与辩论的吴雅萱同学感慨道。

来到岳麓山顶观景台,壮丽的橘子洲头全景尽收眼底。“罗典”山长凝望片刻后发出赞叹:“昔日吾辈于此,见山水而思文章;今朝尔辈于此,见江山而思担当!这‘恰同学少年’的诤言,其分量远胜于‘惟楚有材’啊!”随即,他将一份象征着“同学少年”精神的卷轴交给学生代表,完成了一场从“文脉传承”到“精神启航”的庄严仪式。

在“道统岳麓·文脉中国”篇章,学生们站在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前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湖湘学子,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学生们通过观察屋脊上的鸱吻等脊兽,了解其防雨、装饰功能的同时,更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守礼”等理念。

在“山河岳麓·浪漫中国”篇章的课程中,李浩宇同学分享道,“在岳麓山的漫步中,我们亲手触摸《楚辞》里提到的香草树木。导师引导我们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理解它们在诗文中的意象,还让我们自己为植物‘立传’。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原来文学不只是文字,更是扎根于山川草木的生命体验。”

“日新岳麓·盛世中国”则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有机结合。在超算中心,学生们体验“与数字人朱熹的时空对话”,探究“格物致知”与科学探索的关系;在科技园,他们用3D打印笔模仿传统纹样,感受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何以岳麓”课程的成功实施,体现了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在课程研发上的强大实力,湖南湘江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晶评价道:“‘何以岳麓’课程是学校将本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的典范之作。它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现场,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三块三阶三模式:

解码“恰少年”红色研学的创新密码

谈及学校的课程创新,湖南湘江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岳麓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钟元指出,学校实现了从生活技能教育到将思政课提升至新高度的跨越,“这既落实了中央政策要求,也回应了学生需求,在这方面是全国领先的,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他强调,教育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能生生不息。

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在推进“恰少年”红色思政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方法创新为引擎,通过“三个板块”的课程架构、行前到实施到汇报“三个阶段”“三种模式”的实施办法,系统构建起一套具有示范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研学精品课程范式。

“红色研学必须循序渐进、分层推进。”该校负责人介绍,基地为此构建了“区内—省内—省外”三步路径,让红色教育如种子般从乡土生根,向全国生长。课程体系据此分为“知岳麓”“研湖湘”“阅天下”三大板块,层层递进。课程研发负责人指出:“小学生很难直观理解当年井冈山革命历程的艰苦,但是可以从岳麓山的一草一木开始,建立最初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连接。”

“知岳麓是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好湘江新区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岳麓山在长沙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要把课堂搬到山脚下。”该校负责人表示,2025年上半年,一批批小学生走进岳麓山、新民学会旧址、肖劲光故居,开展“恰少年·知岳麓”主题研学。

而第二步就是“研湖湘”——把视野扩展到三湘四水。暑假期间,该校组织初中生走进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湘乡东山书院、湖南一师等地,开展“寻伟人足迹”等主题研学。学生们通过情景剧、红色故事会、诗词朗诵等形式,与历史“对话”。

“从岳麓山到井冈山,不只是地理的跨越,更是精神的升华。”该校课程研发负责人介绍,第三步“阅天下”强调要把情怀融入国家记忆。该校组织中学生走向井冈山、红旗渠、旅顺日俄监狱旧址等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跨省研学。

“每个板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该校负责人表示,“知岳麓”注重情感启蒙,通过NPC互动、任务打卡等方式,让孩子在趣味中建立文化认同;“研湖湘”侧重精神感悟,通过问题链设计和沉浸体验,引导学生从“知”到“悟”;“阅天下”则强调思想升华,通过项目式学习、专题研讨,培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研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入心入脑’。”该校课程研发负责人告诉笔者,为此,他们构建了“行前准备—现场教学—汇报交流”三段式闭环教学模式。

行前,学生通过主题班会、资料查阅、任务领取等方式“预热”;现场,则通过NPC剧情、实景任务、多师协同等方式“沉浸”;归来后,还要通过成果展示、日记分享、主题征文等方式“复盘”。

为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需求,该校推出“4+1”“2+3”“2+N”三种模式,分别对应常规接待、本省研学和省外研学。

“就像不同的‘教育套餐’,让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该校课程研发负责人介绍,无论是半日体验还是多日深入,都能找到合适的实施路径。

“没有安全,一切归零。”该校安全负责人表示,他们建立了网格化安全责任体系,每项活动都有预案、有演练、有复盘。“数千场活动,数十万人次,零重大事故——这不是运气,是系统在保障。”

“方法创新,永远是红色研学保持生命力的核心。”该校负责人总结道,“我们不只是方法的叠加,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级——让思政教育从‘文件里’走到‘山水间’,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让‘恰少年’课程成为一代新人成长的精神底色。”

从荒山到高地:

一群教育“守望者”的笃行致远

“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现在我们已经建成能够同时接纳千名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形成了成熟的运营模式。”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的教职员工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从无到有的变迁,也亲历了从市级示范到国家级营地的三级跳跃。

2002年,学校初建时仅能容纳300人,但作为全国第一批素质教育基地,已初显育人初心。“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我们坚信实践教育的力量。”一位老教师回忆道。正是这份坚守,让该校在2013年迎来了重要转折——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在最美乡镇莲花镇择址新建,投资2亿余元,打造现代化素质教育学校。

“获评国家级营地,是对我们多年坚持的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些资金不仅用于硬件建设,更重点投入课程研发和师资培训。”2017年12月,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也是当年湖南唯一入选的营地;此后,作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扶持的全国150个基地之一,该校连续获得专项公益金支持。“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学校共获得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的持续投入和社会各方的智慧心血也为学校在高速稳定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了强劲动力。

如今,这所占地150亩的现代化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已建成实践楼、生活楼、培训楼、学生剧场等设施,拥有10个主题教育场馆、18间特色功能教室、10个户外场地和多个农业课程空间,可同时容纳1000名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湖南湘江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晶强调:“实践教育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让课程既有思想高度,又有实践温度。要善于运用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社会资源,聘请能工巧匠走入课堂展示绝活,为课堂注入活力。”于是,资源整合成为了该校发展的特色路径,充分利用湘江新区的区位优势,构建了“一核四圈”的立体研学网络——以该校为核心,打造1小时红色革命教育圈、3公里绿色生态教育圈、多领域蓝色科技教育圈、3000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已建立起一支88人的专业团队,他们不仅谙熟教育规律,更深耕湖湘文化,成为学生研学的引路人和文化的传承者。

“培养勇担当、善探究、能创新、乐生活的时代新人,一直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在这种理念指引下,该校教师团队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与担当精神。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研学导师,有严格负责的行为导师,还有专业知识丰富的场馆专家,形成多师协同、全程育人的教学网络。

“为你们的艰苦奋斗和教育成果而感动,为你们喝彩,更为你们骄傲!”2025年6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在这里调研时赞叹道。

“教育是慢艺术,需要静待花开。”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盲目追求热点,不搞形式主义,团队成员也时刻以此自省。这种坚守与创新的平衡,让该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教育品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他们正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数智化转型,通过新技术手段让研学体验更加沉浸、更加个性、更加高效。”课程研发负责人表示,正在建设的“智慧研学平台”将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情、虚拟现实还原历史场景、人工智能辅助学习评价,实现从“千人一面”到“因人施教”的转变。

辐射引领也是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的国家级担当。近年来,该校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家基地交流学习、培训教师800余人次,为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贡献“新区智慧”和“湖南经验”。

自落户新址以来,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成绩让人兴奋:累计公益接待学生300余批次30余万人次,开发40条研学线路,迭代了400余门实践课程,出版《长沙营地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指导》系列丛书4本、研学实践教育专著《行知天地间》1本,完成区级、省级两项研学课题研究。

从岳麓山下一堂穿越百年的思政课,到一片荒地上崛起的国家级育人高地,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的坚守者们用二十余年的实践证明,一所学校所能抵达的育人高度,便是让文化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让精神的火炬在行走中传递。

这趟从“知”到“行”的旅程,正是思政教育最动人的答案。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