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金洞水墨乡村。(金洞管理区党委宣传部提供)

2025年金洞村k现场。陈程摄

在云端酒店美景。廖林森摄
陈程袁重华郭碧陈静
时值深秋,踏入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入目依旧是连绵的如黛青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曾经,“砍树卖木头”是这里的林农们生存的依靠;如今,“护树卖风景”成了新的发展密码。一场从提升“生态颜值”到丰盈“精神内涵”的文明创建,正如春风化雨,悄然重塑着这里的山川与人心,让这片绿水青山焕发出全新的时代风采。
生态之变:从“砍树人”到“护树人”
“过去我们靠山吃山,说的是砍树。现在我们还是靠山吃山,但吃的是风景、是空气、是文化。”在金洞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干部郭石桥感慨道。
这一转变,源于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金洞,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国有林场,曾经依赖林木经济。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后,林场伐木指标从每年5万立方米锐减至1.5万立方米。于是,金洞林场将探索方向定为打造碳汇经济先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变革,靠的是“壮士断腕”的决心。近年来,金洞不断夯实绿色高质量发展底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推进重金属治理、河道治理、裸土治理等环保项目,积极开展生态恢复、矿山治理、土壤修复工程,转型关停污染源主体18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19公顷,森林覆盖率攀升至87.74%,在湘江源头筑起了一座巨大的“天然水塔”和“绿色碳库”。
守护,细致到了每一棵古树。在金洞,1588株古树名木都有了自己的“电子档案”和“专属管家”。一套融合无人机巡航、红外监测的“天地空”立体防护体系,24小时守护着这些“绿色活化石”的健康。
在小金洞村的金白河畔,矗立着一对罕见的“楠木王”与“楠木后”,树龄分别超过500年和400年。去年,巡护人员发现“楠木后”长势欠佳,区里立刻请来省里的林业专家“会诊”,经过精心调理,“楠木后”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金洞高质量打通“两山”转化路径,瞄准将金洞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旅游度假目的地目标,打造了以金洞漂流、楠木主题公园、三公垒瀑布群等为代表的数十个特色旅游产品,形成“春赏花、夏亲水、秋揽胜、冬养生”的全域全季旅游格局。
生态的馈赠是真金白银。今年4月,我省正式签发首批“湘林碳票”,金洞林场696.86公顷林地纳入碳汇开发项目,核定54250吨二氧化碳当量。今年7月举行的“湘林碳票”交易发布会上,永州市恒能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199万元向金洞林场购买了19733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森林碳汇,创下全省“湘林碳票”单笔交易最高金额。
如今,金洞已成功转型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更在2022年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斧锯,办起民宿、开起农家乐,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文化之变:“村K”火了,酒桌冷了
10月17日晚,2025年湖南永州金洞村K友谊赛总决赛暨“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金洞”活动在金洞楠木主题公园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等9支来自广西和湖南其他地区的乡村代表队齐聚一堂,载歌载舞,为现场观众和热情网民奉献了一台精彩的乡村文化演出。
今年金洞村K共举办了5场,邀请了广东、广西等省外和湖南省内各市州34个在乡村振兴征途上有显著成就的乡村登台亮相,现场观众场均超过2000人,全网流量超2000万。川剧变脸、东安武术、江永女书、祁剧等非遗节目,瑶族、白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等民俗文化展演,让金洞大山里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
“唱出心中幸福,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金洞管理区立足本地生态和文化优势,策划了“村K”活动。谁也没想到,这场“土生土长”的歌唱比赛一经推出便迅速“出圈”。
如今,金洞村K不仅是繁荣乡村文化的平台,更是金洞管理区生态旅游的“加油站”和林区人民增收的“摇钱树”。今年自6月中旬活动举办以来,金洞新增玻璃滑道漂流、竹筏漂等10处景点,新建金楠邀月等12家民宿。金洞漂流、金洞楠木主题公园景区、金洞三公垒瀑布群等景区景点游客络绎不绝,全区累计接待游客56.2万人,同比增长25.6%;旅游餐饮总收入达1160万元,同比增长28.2%;住宿收入960万元,同比增长27.1%;购物收入1280万元,同比增长26.5%。
比经济收益更宝贵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金洞村K像一块强大的文化磁石,将村民们从酒桌、牌桌吸引到了文化广场,曾经的“酒桌聚会”逐渐被“文化聚会”取代。“以前晚上没事,几个老伙计就凑在一起喝酒,有时候还斗酒,伤身又伤和气。”村民奉大哥坦言,“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忙着去村广场看演出,有兴趣的还可以自己上台露一手,哪还有时间喝酒打牌!”邻里关系在共同的喝彩与掌声中变得更加融洽,乡村的夜晚,从此多了一份健康向上的活力和温情。
风气之变:规矩立起来,人情暖起来
文明新风的形成,不仅需要文化的浸润,更需要制度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稳步推进移风易俗,让金洞的乡风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
“以前谁家办喜事,不比排场就觉得没面子。彩礼要高,车队要长,酒席要铺张,最后受累的还是自家人。”金洞镇小金洞村的红白理事会成员老奉说,“现在好了,村里有了新规矩,大家照章办事,既体面又轻松。”他口中的“新规矩”,就是金洞管理区各村(居)全面修订的村规民约和健全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婚车不超过6辆,宴席每桌不超过300元,彩礼不超过5万元,丧事3天内办结……这些由村民自己商议制定的条款细致入微。各村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推行“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全流程管理。
为了让新规入脑入心,志愿者们带着《文明节俭倡议书》走村入户,用拉家常的方式把“大道理”讲明白。今年来,全区已发放宣传资料18000余份。
移风易俗,最难的是转变观念,金洞的秘诀是让身边人影响身边人。今年以来,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全区党员干部100%签订了“婚丧喜庆事宜”承诺书,带头简办红白喜事22场。全区选聘了245名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他们人熟、地熟、威信高,由他们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劝导工作事半功倍。
金洞各地还推出特色创新做法。凤凰乡江洲村依托“进士堂”“新屋大院”集中办理丧事,村民自发帮厨、布置,全村丧事集中办理率达80%以上;石鼓源乡西岭坳村、石鼓源村推出“湘妹子能量家园”的积分管理模式,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简办红白事、志愿服务等都能赚取积分,然后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金洞镇实施婚事新办,倡导“N-1”点菜模式、使用公筷公勺,推行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新型婚礼;晒北滩瑶族乡普及婚丧嫁娶简办新办,遏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
风气变了,最直观的感受是人情负担轻了。据统计,通过移风易俗,金洞管理区户均红白事支出节省了8000元左右。村民纷纷感叹:“人情债少了,邻里关系反而更亲了。”
从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自觉”,到丰富文化生活的“精神自强”,再到破除陈规陋习的“文明自信”,金洞管理区的“三变”之路,是一条从外在颜值到内在气质的全面升华之路,更是中国乡村在新时代迈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