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文脉活水 润泽乡野——看益阳市以文化之力浇灌乡村振兴之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30 10:02:08

清溪村标志性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外景。(益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游客在益阳市清溪村红色基因书屋参观游览。清溪书屋作为清溪村的名片,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徐行摄

修山镇月明山村村民,编制竹工艺品。刘太平摄

益阳兰溪双桡龙舟携56名队员亮相北京奥海。李成刚摄

安化千两茶制作。(安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山乡喜事迎新春·文学清溪过大年”2025年益阳清溪“村晚”。李梦如摄

9月17日下午,2025年泉交河镇“禾下土杯”广场舞大赛在新松树桥村乡风文明大礼堂隆重举行。李成刚摄

柏润刘颖

资江水潺潺,流淌着千年文脉;黑茶香袅袅,浸润着万里乡野。

当周立波笔下的清溪村,从纸墨书香中苏醒,化身一场波澜壮阔的当代实践;当沉寂的乡野被文化之灯点亮,催生出驱动振兴的磅礴之力——益阳乡村振兴的画卷,正以文化为底色,泼墨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这里,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的田野上被重新讲述,文化的“活水”正悄然涌流,滋养着每一寸土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从清溪村的文学沃土中涌出,以文学之笔,勾勒乡村振兴的魂魄与风骨;它流淌过移风易俗的乡野,以文明之风,滋养基层善治的根基与血脉;它汇入文旅融合的江河,以产业之帆,激活全域旅游的格局与气象。

山乡巨变,续笔在今朝。如今,这润泽乡野的活水,正催发“益山益水·益美益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文学IP唤醒乡村谱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清溪村的名字,早已与文学经典《山乡巨变》紧密相连。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作家周立波以故乡清溪村为蓝本,记录了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与农民的精神风貌。

2022年以来,清溪村建成王蒙、莫言、刘慈欣、梁晓声等22家作家书屋,形成全国唯一的当代著名作家或出版社冠名书屋群落,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在此修建……这些文学地标不仅成为游客打卡地,更带动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从周立波笔下经历社会变革的乡村,到今天凭借文学魅力吸引八方来客的“网红”乡村,清溪村完成了一次从“被书写”到“主动表达”的精彩跨越。这一切,得益于“文学+文旅+产业”的闭环模式——

以文学为核,构筑品牌引力场。清溪村紧握“周立波”和“山乡巨变”这一核心文学IP,通过保护修缮周立波故居,建设文学场馆,常态化举办文学讲座、作家论坛、读书会等活动。

以文旅承接,实现消费深转化。“清溪书香宿”“向山民宿”等一批兼具乡土风情与文学气息的民宿应运而生;农家乐推出当地特色餐饮;开发以周立波著作为灵感的文创产品。

以产业赋能,提升价值促共富。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为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全村发展擂茶馆、农家乐等3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近100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1万元。

清溪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深刻地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通过招聘书屋管理员、实施“梦想合伙人”创客计划,清溪村吸引400余名“新农人”“农创客”返乡创业。“90后”村干部邓旭东放弃广东自媒体工作回乡,流转山林建立生态农场,通过短视频宣传家乡,带动村民增收。

村民自发组建文艺队伍,开展读书会、文学沙龙,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闲时读书富脑袋,忙时接待富口袋”成为村民生活真实写照。村里修订了村规民约,以“立波故里人,耕读要传承”为核心,推动村民自觉遵守、共建共享。

清溪村用文学的力量,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更重塑了村民的精神世界。

从一个传统村落蜕变为“乡村文化振兴高地”,清溪村见证了文学力量的“点石成金”。清溪村2024年接待游客超13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增长至139万元。

清溪村的成功引发连锁反应。赫山区胡林翼村依托名人文化,打造“胡林翼故居—美丽屋场”旅游线路,2023年村集体增收8万元;安化县木溪口村挖掘簰帮文化,重现“水路运茶,香满江湖”盛景。

山乡还是那片山乡,但故事已翻开新的篇章。在清溪村,文学经典正演绎出一部乡村振兴的鲜活续集,为全国各地的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清溪模式”。

移风易俗润泽乡风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移风易俗,既需破旧立新的勇气,也需文化滋养的智慧。益阳市巧妙运用“非遗+”“文化+”等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倡导新风的生动载体。

在沅江市黄茅洲镇柳树坪村,沉寂多年的花鼓戏再次唱响。村两委召集爱好者组建花鼓戏剧团,自编自导《赞家乡》等新剧目,用传统曲调唱响时代新声。“现在打麻将的少了,广场上载歌载舞的多了,大家的精神头都不一样了!”一位村民感慨道。

安化县仙溪镇仙溪社区一支由居民自发组建的“仙溪民乐小分队”,用接地气的方言和旋律传递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理念;南县南山村将农家书屋作为主阵地,通过开展阅读分享会、好人好事评比等活动,把书屋变成了红色宣讲阵地、文化活动场地、道德积分超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益阳市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文明新风吹有方向、学有榜样。

桃江县龙溪村连续十年开展道德模范、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探索出自治、法治、智治三治融合新途径。近五年村民发生各类纠纷40起,但由村两委集体处理的只有个位数。“邻里婆媳吵架的少了,一心一意发家致富的多了。”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

资阳区新桥河镇爱屋湾村把特色定位在“走出去的400多名大学生”,为学子家庭送“博士之家”牌匾,新建百年书屋、耕读文化广场等设施,引导清华大学、爱丁堡大学等高校学子回村开展“传帮带”实践活动,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学霸村”。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需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益阳市将其与基层党建、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赫山区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做深做实“三长制”,设立“左邻右舍议事室”和“民声回音壁”,确保群众呼声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同时,该村率先建成集文化礼堂、红白喜事礼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风文明大礼堂”,既满足了群众需求,又推进了移风易俗。

资阳区长春镇先锋桥村、大通湖区河坝镇王家湖村等地探索推行“积分制”管理,将村民的文明行为量化、可视化,与物质奖励、精神激励挂钩,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如今,益阳乡村的精气神焕然一新——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陈规陋习少了,文明新风多了。这股清新的文明乡风,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滋养着益阳的乡村沃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厚绵长的道德支撑与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从“人情负担”到“文明新风”的转变,正是益阳乡村实现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环境美到风尚美的深刻变革的生动体现。

文旅融合激活产业赋能全域旅游新格局

益阳,枕雪峰而抱洞庭,半城山色半城湖,是一部薪火相传的辉煌典籍,是一幅山水交融的丹青巨卷,是一方唇齿留香的美食胜地,是一座承韵焕新的欢乐驿站。

近年来,该市以“文化+旅游”“文化+科技”两个融合为抓手,全力打造境内外游客湖南旅游“第二站”,做好“引客入益”文章,向四海游客发出品人文之盛、揽山水之美、尝烟火之味、享休闲之趣的邀约。

走进金家堤村,红色记忆在这里苏醒。湖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旧址经过精心修缮,与新建的陈列馆、扩建的毛泽东游泳池塘相映生辉。这里不仅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地,更通过系统化运营,将红色文化、绿色产业、古色记忆完美融合,实现了村集体、农庄、农户的三方共赢。

不远处的竹湖村,老粮站焕发新生。“洞庭粮仓”博物馆里,粮食相关的物件史料静静述说着农耕文明的故事,复原的仓储场景和农耕微景观让人仿佛穿越时光。配套建设的美丽屋场和文化广场,成为游客体验民俗生活、开展手工创作的新天地,开创了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安化县马路溪村的青云洞,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杰作。投资方摒弃传统的五彩灯饰,运用顶尖的3DMAPPING投影、全息沉浸影像等技术,以屈原《九歌》为故事内核,将整个溶洞打造为如梦似幻的仙侠世界。游客步入其中,脚下流水潺潺,头顶神女飞舞,古老的钟乳石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叙事。

沅江市小河咀村更是将渔乡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如今建起草坪茶庐、“禾堂阅舍”农家书屋、优度乡村音乐吧等休闲场所,开发出鸬鹚捕鱼、夜游浩江湖等观光项目。赏湖尝河鱼、读书喝咖啡、煮茶听音乐,成为这个老渔村新的名片。

凡此种种,都是益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擦亮“益山益水·益美益阳”文旅品牌的生动实践。

在益阳,文旅融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桃江的“竹旅文体康”融合方向,让竹文化成为独特优势;安化的茶文化底蕴,滋养出茶乡花海社区这样的文旅融合样板;沅江的渔文化资源,培育出特色民宿集群。这种“一地一特色”的发展路径,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让益阳文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024年,益阳深挖本地文化资源,推动明清古巷、茶马古道等近20个项目建成运营或重新开放;14个项目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四个一百”工程名单。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石码头旅游休闲街区、山乡巨变第一村旅游区三大“国字号”品牌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了全域旅游的强大合力。

在这场深刻的文旅变革中,益阳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为翼,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重焕光彩,让秀美的山水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书写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清溪村的“文学+”星火,到广袤乡野的文明新风,再到“文旅+”融合的产业气象……在益阳,文化的种子已破土生长,蔚然成荫。它深刻印证:一旦文化的力量被唤醒,乡村便能超越单一的经济叙事,在传承中铭记乡愁,在创新中迈向未来。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益阳的田野间,一曲以文化为旋律的振兴协奏正在奏响,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这幅以文化为魂的画卷,正随时代笔触徐徐铺展,必将照亮更远的山河,映照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明天。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