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花李晶
返乡青年在田间里书写青春、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注入智慧、特色产业为农民带来丰收……在湘中沃野,娄星区这片承载乡愁、孕育希望的热土正焕发新时代的生机。
近年来,娄星区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及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大力实施强农行动,通过人才回归激活创业春水、数字技术重构治理格局、产业融合夯实发展根基,勾勒出一幅“农强村美民富”的壮丽画卷。
循着这片土地上求新求变的足迹,看娄星区如何书写乡村振兴的答案。
“归雁”兴村,激活创业一池春水
清晨的蛇形山镇新南口村,连片稻田在朝阳下泛起金波。37岁的胡志敏操作无人机为水稻喷洒营养剂,动作娴熟。5年前,他还是长沙一家培训机构的老板,如今已成为流转2000余亩耕地、年产粮超280万斤的“种粮大户”。
“每穗结子从300粒增至500粒,亩产突破1800斤!”胡志敏提起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的“三代杂交”水稻,眼中闪光。他带领的新南口种养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日烘干60吨的产后服务中心、20余台大型农机具,还辐射带动全镇20多个村、1000余户种植优质水稻,年发放务工工资120万元。
胡志敏的成长轨迹,是娄星区农村创业浪潮的缩影。该区紧扣“建载体、强保障、搭平台、育人才”四轮驱动,打造创业热土。娄星区成功入选2025年湖南省农村创业典型县名单。
筑巢引凤,夯实创业根基先行。
娄星区着力构建区镇村三级创业服务体系,建成返乡创业服务指导站9个,村级服务站155个,国家认定区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2个、乡镇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2个,实现创业服务全域覆盖。在杉山镇建成的乡村振兴“人才小镇”,集培训教育、直播展示、研学文旅、发展增收于一体,成为创业者的孵化摇篮。
聚焦融资难、成本高等创业痛点,娄星区推出靶向举措。2024年以来,共发放返乡创业担保贷款14笔277万元,为120家企业发放扩岗补助38.1万元,以“免申即享”模式为697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490.1万元。
在此基础上,娄星区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拓宽创业渠道。2024年以来建设零工市场6家,促使732人成功入职或创业;举办“春风行动”、直播带岗等活动25场。同时,开展靶向技能培训,提升带富能力。紧扣主导产业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024年以来培训1100余人次,85%的参训者将技术用于创业实践;实施“农广助农”工程,带动发展小微创业项目40余个,帮助190余名农户实现增收。
数字赋能,织就治理“一张网”
水洞底镇石脚村的村部大屏上,4.4平方公里村域尽收眼底:房屋人口、田土林地、监控视频、无人机巡检数据实时联动。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这套数字系统成本不足4000元,却实现了‘信息一图接收、资源一图统管、风险一屏通览、指挥一键调度’。”
在探索娄星区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中,石脚村以村域为底图,以屋场为单元,收录并创建房屋二维模型、自然资源分布、视频实时监控、无人机巡检以及农户基础信息数据库。实行“政府+运营商”协同共建,构建AI服务端、智能巡检端、数据治理端“三端联动”的AI治理体系——
依托“智慧石脚”公众号部署AI数字人,可智能解答惠农政策、在线办理养老认证、水费电费缴纳等服务,村民“指尖触达政务”的响应速度提升70%;
整合5G无人机航拍与12路智能摄像头,通过AI算法实现防溺水、秸秆焚烧、森林防火、违章建筑等24小时自动预警,今年已精准识别风险隐患100余起,应急处置效率提升80%;
通过5G无人机航拍与卫星地图建模,构建“村域数字孪生图”,运用AI算法叠加人口、耕地、党员等12类标签,实现“3秒找人、5秒出表”的精准管理,告别过去“翻台账、跑断腿”的困境,治理成本下降40%。
石脚村的探索,为娄星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样本。目前娄星区以石脚村为首个试点搭建全区数字化治理平台,构建“试点先行、全域推广”的进阶路径,2025年9月启动第二批试点培训推进,将成熟经验向更多村复制。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管理,节约测绘成本70%,网格化事件处置时长缩短50%,环境问题发现率提升90%,基层治理效能提高30%,基层矛盾调解效率提高40%。
从“治理”到“智理”,娄星区以数字技术重塑乡村治理格局,提升了应急响应、资源统筹效率,更激发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
融合“聚变”,绘就产业“春色满园”
位于石井镇松江村的鑫垚蝴蝶兰基地内,一株株兰花竞相绽放。这座总投资超千万元、占地11亩的智慧农业产业园,由台商参与投资建设,专业化生产与销售蝴蝶兰种苗与成品花。基地还将拓展精油提取、永生花加工等产业链,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千万元。
该基地由松江村原粮站改造升级而来,采用“企业+村集体+脱贫户”利益联结模式谋发展。既激活了沉睡资产,又配套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超11万千瓦时,形成“资产盘活+绿色能源+产业升级”的“聚变”多赢格局。
“一朵花”带活“一座村”,蝴蝶兰基地是娄星区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放眼全区,娄星区的产业振兴始终紧扣“融合”二字。在空间布局上,全区构建“一园三区四带”发展格局,打造双江红薯、杉山蔬菜等特色板块,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51家。在业态创新上,推动农业与文旅、教育深度融合,8个基地被评为全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娄星区把发展“屋场经济”作为重要抓手。政府整合资金,支持村里的“屋场合作社”,把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空地利用起来,围绕红薯、辣椒、腊肉、豆制品等本地土特产做活经济文章。目前,全区已有6000多户家庭参与,113家“屋场合作社”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通过收土地租金、拿产业分红、在合作社打工,平均每户每年能多赚4700多元。
瞄准城郊旅游新名片,娄星区打造出紫云轩、莫言醉、井泉湾等集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农文旅样板”。目前,全区休闲农业及休闲旅游经营主体471个,其中星级休闲农业农庄34家、农家乐437家。
从鑫垚蝴蝶兰的“花样经济”,到全区多元产业的“春色满园”,娄星区以产业融合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高质量发展之路。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