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冈王城公园一角。

百姓大舞台。

武冈古城墙。本文图片均由武冈市委宣传部提供
昌小英郭骏周旭芳
穿城河如碧带环绕城区,西直街的青石板路串联起连片的明清建筑,新城片区的高楼与老城的飞檐相映成趣。武冈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正以文明创建为画笔,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勾勒出“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的生动图景。从古城街巷的烟火气,到新城高楼的都市风,从文化传承的厚重感,到民生改善的获得感,文明的种子深植于武冈大地。
古城活化:
老街巷焕发新生机
秋日的西直街,卤菜香与木质建筑的清香交织。傍晚走进省级文保单位龚家院子,60岁的曾令超正与邻居在院子里围着火塘话家常。“以前这院子漏雨又潮湿,前几年政府出资修缮,不仅补了屋顶、铺了地砖,还特意给我们10余户人家留了一片菜地。”曾令超指着院子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几块菜地,话里满是感激。她说,得益房屋修缮,女儿原本在新城买了房,今年特意又搬回来:“住惯了老院子,离不开这份热闹和舒心。”
龚家院子的蜕变,是武冈古城“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生动注脚。该市拥有5片历史文化街区和156处历史建筑,街区和历史建筑数量均位于全省前列。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武冈注重把历史“血脉”和文化“基因”深根于城市建设之中,在守住古风古韵的同时,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守住千年古城的“根”与“魂”,武冈市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历史建筑逐一建立档案,创新推出“一栋一策”修缮方案,投入6亿多元推进古城区道路改造、管网入地、雨污分流、绿化亮化等工程,使古城“外旧内新”“见屋又见人”。
西直街庆城门下,舒红林家的两层小楼在古城修缮中换上了古色古香的木制外衣,红灯笼挂在门檐下格外惹眼。“游客多了,我又支起了炒板栗摊,国庆一天能赚100多块。”原本打算退休养老的舒红林,看着古城热闹起来,忍不住捡起炒板栗的老手艺,赚起零花钱。
古城“活”起来,更要让文化“火”起来。武冈设立古城保护与建设事务中心,负责古城修缮维护,今年又成立武冈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商户参与”模式,盘活西直街126间商铺门面。如今的西直街,已成为集文化体验、美食休闲、非遗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街区,每晚灯火辉煌,繁华重现。
文旅融合的效应持续释放。今年1至9月,武冈依托古城接待游客370.64万人次,旅游消费突破30亿元。
民生微改:
细微之处织就幸福网
法相岩街道玉龙社区落马桥巷,居民黄琼牵着小孙子走在舒适平坦的巷道上竖起大拇指:“从前坑洼积水,现在又平又宽。”今年,巷内130多户居民主动让出门前50公分台阶,让500多米窄巷变身“民心巷”。这正是武冈民生工程的生动缩影,在文明城市的创建中,当地不盯“测评指标”,专解群众“急难愁盼”,从日常出行、人居环境到生活细节,用微改织就幸福网。
出行难题的破解从“打通堵点”切入。武冈打通4条城区断头路,新建2条回字环线路,新增30个停车场与8000个停车泊位;针对交通拥堵微改10处道路、优化12个红绿灯路口,在2条主干道设置绿波路段。原光明电影院停车场曾拥堵不堪,如今通过“场地置换+柔性管理”改为规范摊位区,城管驻点巡查加宣讲教育,让“烟火气”与“文明风”相融共生。
城乡出行“最后一公里”彻底贯通。2023年来,该市推进城乡公汽一体化改革,投入218辆新能源公交车,开通58条线路,构建起主城区、14个乡镇、299个村(社区)三级交通网。农村客运票价降30%,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还同步整合资源在各村建“快递进村”服务点,城乡公交“兼职”送件,到目前已运送包裹60万余单,其中下乡货物10万余单。
人居环境的改善藏在细节里。走进武冈市级文保单位辕门口街道唐家院子,邻里和谐的暖风迎面扑来。经政府出资、居民参与改造后,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院落解决了路面、下水道等难题,12户居民共筑幸福家园。75岁失明老人刘喜莲得知后在今年选择回迁,她说:“老邻居比亲人还亲。”近年来,武冈改造46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1945户5000余人。同时,美化市容市貌,对16个社区60条路段整治飞线,拆除杆线78根,整理线缆3245公里,拆除废旧线缆1783公里,2条老街实现“四网合一”,告别“蜘蛛网”天空。
关爱特殊群体。2021年来,该市为601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康复救助残疾儿童379人次,为800人次残疾人落实托养服务,投入119.26万元用于教育资助残疾人或残疾人子女。此外,新建100亩早禾冲公园,打造集游乐、休闲和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综合体——欢乐世界,让市民群众共享文明成果。
民生改善的背后是长效机制支撑。武冈成立市委书记任政委的高规格创文指挥部,下设一办十组,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行“一长九员”网格化体系,市领导联点、网格长统筹,城管、环卫等九类人员协同,任务细化到楼栋、到单元、到个人,实现“工作细化、任务量化、措施硬化”,有力保障民生温度持续传递。为常态长效治理人居环境,迎春亭街道率先在全市探索“城管进社区”,将执法力量下沉至东塔社区,组建“环境提优攻坚队”,开展“地毯式”整治;在武冈市农贸市场主次干道,打造“城管暖心驿站”,采取“教育+整改”方式清理占道经营和流动摊贩,规范摊位经营秩序,以“宣传+示范+督导”的模式,推动商户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街巷面貌焕然一新。
文明浸润:
从“外在公约”到“内在自觉”
武冈东塔社区粮贸大厦门前,蒋志刚夫妇的豆腐摊与缝补摊是居民心中的“暖心驿站”。经营20余年的夫妻摊,不仅用手艺维生,更常为独居老人送热豆腐、帮上班族存物品。作为社区楼栋长,蒋志刚还10余年来照顾独居老人,83岁刘奶奶称赞他“送医垫付医药费,电话是安心热线”。在这个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里,夫妻俩更是主动当起了“义务保洁员”,清理杂草、打扫楼道,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蒋志刚多次获评社区优秀楼栋长、助人为乐“身边好人”模范,在他们夫妇的带动下,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文明实践队伍,他们既是文明宣传员,又是邻里调解员,推动形成“小事不出楼栋”的自治格局,让文明之花在东塔社区处处绽放。
榜样力量让文明可学可做。武冈市坚持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文明培育的“鲜活教材”,通过发掘推荐、宣传推广、关爱礼遇等办法,让“榜样力量”转化为全民行动自觉。先后推出张成元等15名“湖南好人”,“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2024年度榜样人物”周小平,霍仁坤家庭等6个省级以上文明家庭,全省劳动模范苏琼,2名全国劳动模范黄碧云、杨文业。选树100名文明市民、10个文明市民家庭等。同时,组建23支巡讲队,去年来开展“身边好人巡讲”百余场,覆盖10余万人次;建立“好人礼遇”机制,大力开展节日慰问和帮难解困工作以及邀请“身边好人”参与市里的重大活动,树立“德者有得”导向。
在文明之风的浸润下,武冈好人好事频频涌现。今年7月26日晚,一名儿童在云山大桥下不慎落水,路过的市民陈立国纵身跃入激流,凭过人意志将孩子托举上岸,浑身湿透仍先关切孩子安危;8月,迎春亭街道办事处太平村一群众不慎落水,部队现役军人李志兵同样奋不顾身救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文明“课堂”。武冈搭建起“1个中心+118个所+494个站”的三级文明实践阵地网络,依托阵地搭建“百姓大舞台”,广泛开展“做文明人·创文明城”“邻里节”等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发动辖区百姓广泛参与,组织群众登舞台、唱主角,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启了一场场充满“乡土味”和“时代味”的文明实践活动。同时,把文明礼仪知识、文明行为习惯、文明城市创建常识搬上舞台,教育引导市民群众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摒弃不文明行为,做文明新风的传播者。
文明实践队伍送文明到城市角落。武冈培育668支文明实践队,创建“善星小集”“红小帽”等“国字号”文明实践品牌,以“点单式”服务对接需求。“善星小集”重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特困人员提供文明实践服务,开展帮助销售农副产品、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收集、实现“微心愿”等工作,目前已为服务对象提供文明实践服务4800次,帮助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价值1800余万元,解决贫困群众农产品滞销难题问题650余个;“红小帽”文明实践队今年来发动38.6万人次文明实践员,深入老旧小区、菜市场等场所开展文明实践行动。
武冈的文明创建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古城的历史文脉与现代的文明生活相遇,当群众的“小事”变成政府的“大事”,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最温暖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明篇章。如今,武冈文明已从“外在公约”内化为老百姓的“内在自觉”。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