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8日,兴联路大桥正式通车。通车后,长沙过江通道总数增至15条,为长沙“一江两岸”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辜鹏博摄

暮色下的长沙新港码头一片繁忙景象。辜鹏博摄

一列满载百货、零配件、日用品、电子产品的中欧班列,从长沙国际铁路港出发,前往波兰马拉舍维奇。辜鹏博摄

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安宁祥和,精致的民宿错落有致。近年来,长沙市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走出了乡村振兴之路。傅聪摄

长沙黄花机场T3航站楼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已全面完成。(中建五局供图)
■陈新陈东风
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一座流动的长沙正展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
一小时,从长沙出发,乘高铁、行高速,可直达株洲、湘潭、岳阳、常德、益阳、萍乡……
一天,280万人次搭乘长沙地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青春脉动;
一年,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4小时航空经济圈辐射能级持续提升,长沙的“空中门户”更加开阔。
大城发展,交通先行。“十四五”时期,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紧扣“大交通”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实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目标,为长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战略支撑。
枢纽崛起,重塑城市空间格局
交通与城市,如血脉与肌体,共生共荣。对正处于能级跃升关键阶段的长沙而言,提升交通运行的速度与效率,是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发展格局、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曾几何时,不沿边、不靠海,是制约长沙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实瓶颈。而如今,这一局面正被迅速打破。
在长沙黄花综保区,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企业的工程机械二手设备顺利出口,运往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埃及等国;来自非洲的咖啡生豆在完成通关、检测和分拨后,经加工、烘焙、包装等环节,以最快速度走进长沙的咖啡馆和市民生活……这种“直通海外”的便利,过去对内陆城市而言实属不易。如今,随着长沙不断补齐外向型经济短板,加速融入全球网络,这座城市的“国际范”日益浓厚。
速度与便利的背后,是交通枢纽能级的强力支撑——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持续增强枢纽网络的通达性与中转效率,积极拓展“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目前已通达130个国内外城市,每周出入境航班达125架次,航线网络覆盖亚、非、欧、美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
眼下,T3航站楼建设现场一派繁忙,项目已进入精装修与机电安装阶段。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国内接驳方式最多、换乘效率最高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实现航空、磁浮、高铁、地铁“一体化”无缝衔接,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跃升至6000万人次。
水运枢纽呈现“双港驱动”的良好态势。“十四五”期间,长沙港霞凝港区新港三期工程和铜官港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千吨级及以上泊位增至64个。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逐步形成霞凝港区以集装箱、滚装汽车、件杂货为主,铜官港区以大宗干散货、成品油为主的差异化发展格局。2024年长沙港吞吐量为3262.05万吨,较2020年提升24%;2024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3.41万标箱,较2021年提升17%。
长沙铁路国际港的龙门吊闸口前,数百辆载满集装箱的货车排队等待入场。每天,从这里发出的中欧班列等国际货运列车已实现常态化运行。目前,中欧班列(长沙)已开通12条线路,覆盖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湖南及周边制造企业提供了稳定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十四五”期间,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连续四年稳居千列规模。随着长沙成功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其在全国中欧班列枢纽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一条条航线、一座座港口、一列列班列,正深刻重塑长沙的经济地理格局与发展半径,将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
动脉畅通,赋能经济蓬勃活力
完善的交通网络,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血脉与基石。“十四五”以来,长沙以构建“大交通”格局为牵引,持续完善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集聚与配置,为城市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城区交通网络持续优化,跨江通道建设持续更新。随着湘雅路隧道、香炉洲大桥、兴联路大桥等相继通车,长沙过江通道增至15条,“一江两岸”通行效率显著提升,两岸联系更加紧密。
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实现全市县级节点、开发区20分钟上高速,乡镇30分钟上高速,为城乡融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路网络持续提质扩容。京港澳、沪昆等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与普通国道省道协同发力,构建起长沙4小时通达全省的“交通圈”。长株潭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高效运营,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加之芙蓉路、洞株路、潭州大道等关键快速化道路通车,标志着长株潭“半小时通勤圈”从蓝图走向现实。
高速公路网络持续加密。随着宁韶、江杉高速建成通车,长沙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779公里。京港澳高速扩容、茶亭至绕城、浏阳至江背高速等项目也已启动建设,未来长沙的“高速通道”将更加畅通无阻。
铁路建设持续提速,枢纽地位日益凸显。长赣铁路湖南段启动实质性建设,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长厦通道的关键一段,将在长沙设长沙西、黄花机场、浏阳三站,极大拓展长沙对外联络通道。目前,京广、沪昆两大高铁干线在长沙形成“十字”交汇,渝长厦高铁常益长段建成通车,使长沙高铁可直达全国20余个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
至此,长沙已形成涵盖铁路、公路、内河航道在内的总里程达17442公里的综合运输网络,高铁、城铁、高速、航道、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衔接、高效转换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
交通网络的完善,直接带动物流体系能级跃升。长沙先后入选生产服务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城市,正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降本增效。
交通的毛细血管,同样有力地延伸至广袤乡村。在长沙县青山铺镇,一条蜿蜒于青山绿水间的农村公路,被评为2023年“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更成为沿线村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致富路”。“路修通后,环境美了,游客越来越多,今年收入翻了一番!”路旁民宿老板感慨道。
“十四五”期间,长沙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700公里,成功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所辖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获评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国家级或省级“最美农村路”5条,市级“最美农村公路”39条,通过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助力美丽宜居村庄创建超2000个,实现“县县一条样板路,乡乡一条美丽路”。
治理升级,提升行业现代水平
长沙作为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城市运行安全和农村交通安全问题交织,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始终锚定本质安全提升目标不动摇,持续聚焦管理提质、治险提效、保障提档、全力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走进长沙市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市交通运行的关键数据。“这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交通大脑’。”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高效接入2.8万路视频监控、深度融合12大类交通数据,我们可以实时感知全市交通运行态势,实现精准调度、智能诱导和快速应急处置。”该中心已先后获评市级“文明窗口示范单位”、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大典型应用”。
在智慧交通的新赛道上,长沙正加速领跑。作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截至2024年底,长沙开放测试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总里程已突破110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开放的测试环境和完善的产业政策,吸引了众多头部车企和科技公司在此研发、测试、落地,预示着未来交通的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悄然遍及交通运输各个领域。“电动长沙”建设成效显著:街头巷尾,巡游出租车已基本实现纯电动化;公交领域,主城区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达到100%;湘江之上,115艘船舶完成岸电受电设施改造;普通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乡乡全覆盖”。
行业改革蹄疾步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针对出租车行业发展新需求,长沙启动并深化出租车行业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巡网融合”;实施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考培分离、免培直考”政策,切实为驾驶员减负降费。为规范市场秩序,长沙建成出租汽车综合监管平台,扎实开展出租汽车领域打非治违“利剑”行动、网约车“清网”行动。在农村交通领域,长沙承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以高分通过验收,相关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
安全是交通发展的基石。长沙深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和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层层压实“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公路安全隐患进行全覆盖、动态化排查整治,确保重大安全隐患“动态清零”。为从根本上提升安全治理水平,长沙还深化与中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共建本质安全实验室,运用先进技术为交通运输安全保驾护航。
服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与高效的监管。长沙出台了驾培行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在执法层面,强化科技治超手段应用,非现场执法案件结案率达95%;同时,深入推进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用规范、文明、专业的执法守护公平有序的交通市场环境。
民生服务,彰显交通发展温度
交通运输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期间,长沙始终秉持“交通为民、服务民生”的理念,在强服务、提品质、优体验上下功夫,用有温度的交通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新向往。
工作日早高峰,在地铁6号线文昌阁站,乘客们有序排队候车。“现在坐地铁上班比开车快多了,也更省心。”在五一广场附近上班的李女士表示,“从家到单位只要25分钟,再也不用担心路上堵车了。”“十四五”期间,长沙轨道交通迎来新一轮建设收获期,6号线、1号线北延一期、西环线一期工程相继建成运营。
截至目前,长沙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线路7条,总里程达236.35公里,形成“米”字型骨架、双“十”字拓展的线网格局;运营车站达161座,其中换乘站18座,实现主城区“六区一县”地铁全覆盖。“十四五”期间,长沙轨道交通累计安全运送乘客约39.5亿人次,客运强度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在长沙高铁南站,刚从深圳北抵达的张先生正准备转乘磁浮快线前往黄花机场。“空铁联运真的太方便了,行李可以直接在车站办理托运,实现了‘无缝衔接’。”他赞叹道。依托黄花机场与长沙南站共同构成的“空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长沙创新打造出集票务联程、站务服务、行李直挂、航旅信息于一体的“星程天地空铁联运”服务品牌。2024年,黄花机场空铁联运旅客占比已提升至10%。
对于中南大学的学生小王而言,新开通的岳麓高新区科创专线有效解决了他往返校区与科创园区的出行难题。这条科创专线精准串联起两大“科创高地”,为园区内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创业者节省了大量通勤时间。
为精准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长沙大力拓展定制公交业务。2024年,市内五区运营定制公交线路达202条,有效满足了市民通勤、商务、上学、就医、旅游等个性化、高品质出行需求。
城乡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村居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坐上舒适安全的公交车,去城区办事购物只要一个小时,和城里一样方便。”正准备乘车的村民高兴地说。
宁乡灰汤是全国知名旅游特色小镇。位于灰汤镇宁南村的灰汤旅游交通驿站兼具交通服务和旅游服务功能,不仅为司乘人员提供休息、如厕、餐饮、购物、换乘、资讯及景观、通景等服务,还为车辆提供停车、维修、必要的能源供给等服务。
“十四五”期间,长沙市通过改革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加大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运营城乡公交线路超过200条,城乡道路客运车辆公交化率超过85%,城乡公交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90%。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已成功创建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十五五”时期,是长沙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全面发力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沙将秉承“大交通”与“高质量”发展理念,全市交通系统将重点聚焦“建设、运营、赋能、治理”四篇大文章,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沙篇章的交通新答卷。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