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以超常举措支持大学生创业,部署开展“七个一”行动,省级层面已出台40余项政策,初步形成了以《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为统揽,涵盖金融、税费、人才、教育等多方面支持的“1+N”政策体系,为怀抱梦想、勇于开拓的大学生创业者保驾护航。为此,需持续让广大大学生创业者们“知道政策、会用政策、用好政策”,切切实实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让大学生创业梦想照进现实。
提升政策可及度,破解“不知晓”困境。强化集成化政策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归集、梳理、分类各项利好政策,实现“一站查询”“一目了然”。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创业者的专业背景、创业阶段、行业领域等情况,进行“点对点”的政策精准推送和匹配提示,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激活高校“主阵地”传播功能。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将各类支持政策解读纳入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在《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课程中增设“政策应用模块”,邀请人社、税务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定期开展政策进校园专题讲座。高校创业管理部门应主动梳理各项政策,印制政策汇编,建立“创业门诊”制度,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此外,要持续做好线上线下的常态化校内宣传工作,以“政策图解+案例拆解+视频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简化政策表述,营造浓厚的校内宣传氛围。拓展场景化社会传播渠道。依托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政策解读、赛事活动,推送创业宣传片,扩大宣传覆盖面;支持创业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将政策宣传嵌入入驻服务流程,在省级创业大赛、项目路演中设置政策推介环节,邀请享受红利的大学生创业者分享实操经验,让政策宣传与创业实践深度融合。
优化政策体验感,破解“不会用”难题。打造便捷化政策申请服务体系,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提升政策获取用户体验。推进“一网通办”标准化。依托“湘易办”“创业在湘”等服务平台,逐步将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高频政策事项纳入“一网通办”清单,制定标准化申请规范,明确每项政策的申请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时限、服务热线等,真正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探索开发人工智能助手,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创业者准备材料,指导流程、预审资格等。建立“帮办代办”支持机制。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重点孵化器、园区内设立大学生创业政策服务专窗,提供从政策咨询、材料准备到申报跟进的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完善反馈与迭代优化机制。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收集大学生创业者在政策申请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及时回应诉求,并作为优化流程、简化手续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政策申请便捷度评估,邀请创业者、创业导师对“流程便捷度”“服务满意度”打分,评估结果作为优化政策申请流程的重要依据。
打好“政策组合拳”,破解“用不足”局限。构建集成化政策组织体系,通过“政策集成、部门协同、市场联动”,引导创业者打好“政策组合拳”。打造阶段化政策工具包。加强部门协同,采取系统集成思维,针对特定创业项目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如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梳理出可叠加使用的“政策工具包”,最大化释放政策叠加效应。加强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立大学生创业信息共享库,实现教育、人社、税务、市场监管数据互通。积极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如企业注册时,系统自动推送“创业补贴+社保登记+税务报到”关联政策;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同步提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费政策等,避免创业者重复申请。发挥“政银企”协同放大效应。引导创业担保贷款、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与政府补贴、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协同联动,通过政府贴息降低贷款成本,吸引更多金融资本进入,通过政府基金的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
增强政策匹配性,破解“用不准”误区。建立差异化政策适配体系,精准匹配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实现最佳效果。加强分类调研指导。高校、行业协会、智库等定期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需求普查,掌握不同行业(如高科技、文化创意、乡村振兴、现代服务等)、不同模式(如互联网+、线下实体、平台型等)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差异化需求,建立“需求—政策”匹配数据库。强化政策运用培训。政策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创业者的运用能力,除前文所述的在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纳入政策应用模块外,分层分类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者辅导培训,发挥成功创业者、企业家、资深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分享政策利用的经验和技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创业政策评估机制,对享受政策扶持的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回访,评估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政策支持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确保政策始终贴近创业实际,精准有效。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