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文脉绵延、弦歌不辍,承载着湖湘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书院那些文字隽永、意蕴深长的楹联。岳麓书院现存楹联近40副,遍布书院内外建筑,多由名家学者题写,皆引经据典、词句俊雅、思想深邃。就其功能而言,正如《中国书院楹联》一书所载:“意在张扬圣贤功德,启迪生徒,化育人生,培养学风士气,转移民情风俗,向社会宣传其办学宗旨,倡导其价值观念,并以其耳濡目染之功,而达潜移默化之效。”可以说,楹联是岳麓书院文化精粹之所在,也是其流传至今的能够激发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信自强等精神的重要载体。
倡导传道济民、为民请命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内容和表现形式。从宋元之际岳麓士子的坚贞不屈,到明清鼎革山长吴道行绝食殉国,再到清末民初湘籍维新派与革命者的前赴后继,岳麓书院始终把培养和践行爱国主义思想视为最高的教育目标与道德准则。
清乾隆年间山长旷敏本所作楹联,至今悬挂在岳麓书院讲堂两壁上:“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不仅继承了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基本精神,也发扬了大儒张栻倡导的“传道济民”教学宗旨,旨在教导士子牢记忠孝仁爱、为民请命、弘道济世的风骨,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人世沧桑,都应矢志不渝、坚定不移。
湖湘大地在文化意义上常被称为“屈贾之乡”,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传统。屈原被放逐于洞庭,贾谊被贬谪于长沙,他们的忧国忧民之忱备受湖湘民众崇敬,深深地影响了湖湘文化的发展走向。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集中代表,自然承袭了这一思想传统,自清代开始就在院内建有屈子祠,以祭祀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子祠门口悬挂的楹联“植体洁芳,三代以还存直道;盟心忠爱,六经而后发奇文”,高度赞誉了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品格,同时向世人昭告了“忠贞不渝”的伟大力量。
近代湖南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地方,一批批湖湘士子从乡野山陬走向历史的聚光灯下,或誓死捍卫道统,或力主维新变法,或坚定选择革命,尽管政治立场各异,但他们救苍生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的担当精神却是完全相通的。在岳麓书院时务轩旧址前,悬挂着梁启超所撰楹联“胸蟠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凝练和概括。今日临之,依然让人感受到那种时刻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这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必然包含的基本品质。
岳麓书院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仅刻在楹联上。赫曦台上张栻、朱熹所作《登岳麓赫曦台联句》中的“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也抒发了对过往英雄壮举的敬仰和对当下时世的关切,深刻表达了岳麓书院一贯倡导的“经世济民”的思想。还有讲堂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块石碑,原系大儒朱熹所题,由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也在时刻告诫士子须从这四个方面修身立德。1932年,胡庶华担任湖南大学校长时,将岳麓书院的石刻院训列为校训。这四个字,体现了岳麓书院始终坚持以德育人、爱国爱民的文化传统。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时曾指出:“作为湖南大学前身的岳麓书院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这是对岳麓书院以爱国爱民思想涵育人才的高度评价。如今,岳麓书院仍在续写湖湘文化的传奇,不仅作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发挥着文化教育功能,而且以宽广胸襟迎接各地访客,其爱国主义思想不断传扬。当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变乱交织之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必须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历史文化的最深处激发起全民族忠诚担当、胸怀天下的无穷伟力。
宣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的自信自强
王阳明曾在龙场教导诸生:“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欲行大道,必立大志,志向犹如人生的方向盘,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岳麓书院传孔孟之道、承朱张之绪,以历代圣贤为榜样,从“道贯古今”到“学达性天”再到“道南正脉”,始终强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这种自信自强,是岳麓书院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在其多副楹联上也有明显体现,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不断奋斗进取、向善向上。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这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楹联,上联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唐虞之际,於斯为盛”,大意为楚地多产人才,而这里最为兴盛,当数湖湘士人自信自强最为鲜明的表达。此联题写于清嘉庆年间,其豪迈之气直冲牛斗、激人奋进,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此后湖湘士子的精神气质,甚至可以说是道咸以降湖湘人才辈出、引领风骚的宣言和预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对此作了新解,指出:“于斯为盛”这个“斯”,不仅指“这个地方”,也是指“这个时代”,并勉励广大学子要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真正的自信自强不仅要有豪迈的气概,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高深的学识。岳麓书院二门及过厅悬挂着的“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与“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两副楹联正是强调这两方面的修养。二门上联出自《尚书》“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出自《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旨在教导士子要磨砺心性,潜心笃志而不汲汲于眼前名利。过厅上联讲岳麓书院南接衡岳,东临湘江,处大泽深山之间,具有卧虎藏龙的气象;下联告诫士子以孔孟之道为学术宗旨,以礼仪、义理为门径修养圣贤之心,也就是要懂得岳麓书院在仪礼教化上的重要地位,要以成圣成贤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这种自信自强的精神,也体现在对湖湘先贤的推崇与效仿之中。岳麓书院崇道祠祭祀朱熹、张栻两位大儒,有楹联“江阔天高,识此心之分量;鸢飞鱼跃,见斯道之流行”,这不仅是对他们理学成就的高度赞扬,更是教导士子要懂得人心的力量、坚定对真理的追求。船山祠则有郭嵩焘所题楹联“训诂笺注,六经于易犹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这不仅是对王夫之学术思想的礼赞,更彰显了湖湘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自强,在王闿运所题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中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联现悬挂于岳麓书院文庙大成殿右庑,其豪情壮志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不断奋进。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年人唯有志存高远,才能激发出无比强大的奋进潜力。广大青年胸怀“国之大者”,勇担社会责任,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具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集中代表,其所展现的一往无前的自强自信精神,正是我们今天青年学子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历史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不畏艰难、挺膺前进的思想资源。
主张尊师重道、勤勉治学的学习态度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勉治学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岳麓书院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从祭祀先师孔子到祭祀周敦颐、二程、朱熹、张栻以及山长罗典等先贤,始终将师道尊严和勤勉治学摆在相当突出的位置,院内悬挂的楹联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思想,以此告诫士子要心存敬畏、弘扬大道,始终保持正心诚意、勤勉进取的学习态度。
岳麓书院文庙正门的楹联“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以及大成殿旁“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和“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等楹联,无不是赞颂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岳麓书院不仅对孔子表达了无限的尊崇,对在湖湘文化形成发展进程中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也崇敬有加,并以牌匾褒扬他们的思想地位,有濂溪祠的“悠然会太极”匾、四箴亭的“圣学渊源”匾、崇道祠的“斯文正脉”匾,充分彰显了岳麓书院的文脉传承和思想导向。
为学者,不仅要尊师重道,还要勤勉治学,致力于将圣贤之道发扬光大。早在北宋初年,长沙太守朱洞就为岳麓书院定下了“讲于堂、习于斋”的教学传统,并为后世所沿袭。教学斋门口的楹联“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和讲堂门檐柱上的楹联“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都强调了“勤”的道理。刊刻在讲堂石壁上的清乾隆年间山长王文清所定的《岳麓书院学规》,也明确要求学生“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会课按刻蚤完,夜读仍戒晏起”。赫曦台西面两柱上悬挂有楹联“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其中“安利勉”出自《中庸》,是为学的三种态度。此联主张将三者合一,强调为学之道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应持之以恒,也藏着一个“勤”字。
既尊师重道,又勤勉治学,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在信息多元多样多变、主流思想面临诸多挑战,有人甚至选择“躺平”的当今有着特别的精神价值。青年人的学习不仅关系其个人成长,更是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广大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先贤先辈的求学治学精神,不仅要辛勤勉励,更要牢牢把握和弘扬时代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湖湘文化素以经世致用著称于世,始终强调心性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前有胡安国、胡宏阐明的“康济时艰”“明体致用”,后有王夫之力行的经世实学,至晚清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重要人物的经世务实思想,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经世思想谱系。
岳麓书院大门两壁有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上联讲治国不分古今,培育人才最为急迫,须了解和把握时代潮流与历史传统;下联讲学习有继承和创新,须懂得贯通与变化,应深入体悟朱熹和张栻的治学精神、毛泽东和蔡和森的风采神韵,其旨意就是告诉人们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前文所引教学斋门口的楹联及讲堂门檐柱上的楹联,不仅强调“勤”,也突出“用”,希望学子能“学以致用”,要知道“器”用新与精的重要性。《岳麓书院学规》不仅要求学子勤勉治学,也强调“通晓时务物理”。这些都体现了岳麓书院达古通今、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
岳麓书院在注重经世致用的同时,讲求实事求是精神。从岳麓书院走出去的大儒名宦无一不重视实务,王夫之认为“必以履践为主,不徒讲习讨论可云学也”,魏源提出“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曾国藩强调“禁大言以务实”,左宗棠倡导“弃虚崇实”,等等。至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在岳麓书院旧址办学,时任校长的宾步程将“实事求是”校训制匾悬挂于讲堂前檐上,进一步彰显了这一思想的重要地位。这无疑给了当时在此寓居的毛泽东思想上的启迪。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说道:“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是岳麓书院的思想传统,也是我们今天治学、育人、做事必须要遵循的思想原则。岳麓书院作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今天依然发挥着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要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
岳麓书院楹联传承的传道济民、忠孝廉节、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我们应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贯通古与今、融合知与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教育体系,让岳麓书院所承载的优秀思想文化得以充分运用,成为今天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的重要源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千年学府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生导师、贵阳孔学堂入驻学者;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岳麓书院‘大思政课’教学科研实践示范基地建设研究”(23VSZ151)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