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古桃花源。姜超雄摄
邹娜妮黎义书苏琼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立冬已过,新化大地褪去金黄稻浪,却未陷入农闲的沉寂。
在维山乡水口村,返乡青年刘春艳打造的“梅山大集”电商小院,一场热闹的“村播”正在进行——村民变身“主播”,手持新鲜黄精,通过镜头向网友展示:“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新化的仿野生黄精,九蒸九晒后又糯又甜,既是药材又是食材!”镜头外,农户们忙着打包、贴单,刚成交的订单从田间地头直发全国。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新化的乡村随处可见。从黄精、红茶到紫鹊界贡米、白溪豆腐,曾经“养在深闺”的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播,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放眼新化,从高标准农田的冬管,到农产品加工厂的满负荷生产,冬日的农村依旧活力满满。
近年来,新化锚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以粮食安全为基、特色产业为翼、和美乡村为韵,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奏响了冬有新景、岁有丰收的奋进乐章。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米袋子更稳更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化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高产示范为抓手,大力实施“千、百”示范工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桑梓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种田更高效,每亩节本增效近200元。2025年,新化计划粮食播种面积115.16万亩、总产49.53万吨,创办千亩示范片17个、百亩示范点310个,通过高产示范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水车镇紫鹊界梯田景区,流传下来的老种子拥有耐旱、抗病、抗倒伏等优良性能,所产的紫鹊界贡米被认定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年产4.5万吨,为当地农民带来亩均3000元至5000元的年纯收入。
在农业“命根子”的保护和利用上下功夫,农业装备必须“鸟枪换炮”。新化认真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排查整治,上半年受理农机补贴5173台,发放购置补贴817.64万元,受益农户4933户;成功申报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基地2个。
“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吃饱,更要让老百姓吃好。”新化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新化将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2024年度1.2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形象进度已达95.1%,2025年度10.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将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架通乡村振兴“连接线”,巩固成果促增收
“以前住的是危房,现在搬进新楼房,还当上了‘蓝领’,每月能挣3000多元。”在田坪镇晨曦社区,脱贫户老王在楼下玩具厂务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新化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合力共为、镇村推进落实”的工作体系,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责任,推动县乡领导、行业部门、驻村工作队等力量齐上阵,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县派驻262支工作队743名驻村干部,实现204个脱贫村、58个100人以上安置点帮扶全覆盖,他们沉在一线,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发展的“带头人”。
在防返贫监测帮扶方面,新化创新构建“群众自主申报、部门数据共享、干部常态化排查”三张“预警网”,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2025年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161户3962人,稳定消除风险2264户7322人,风险消除率达69.3%。
就业是增收的关键。新化通过“劳务输出+本地就业”双向发力,今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6.7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686个,151家就业帮扶车间、77家就业帮扶基地吸纳3000余名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针对1123名返乡回流脱贫人口,落实“311”服务,帮助712人重新就业或创业,让务工收入成为脱贫群众的“稳定收入源”。同时,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1369.6万元,惠及4.17万名脱贫劳动力。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同样扎实有力。新化探索“保险+基金”新模式,为116个集中安置点的34436名搬迁群众系上“双保险”,累计理赔金额超50万元。全县所有集中安置点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且每年筹措1200万元维修管护基金,完善污水处理、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让搬迁群众“乐业安居”。
打造农业产业“强引擎”,特色产品闯市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新化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黄精、红茶、白溪豆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强引擎”。
黄精生于林下,不与粮食争地,新化自古就有黄精药用、食用的习俗。按照突出优势、聚集资源、产业集中连片、三产有效联动的原则,新化以种植面积最广的石冲口镇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黄精种植区。位于石冲口镇的黄精种植基地,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截至今年9月,新化黄精种植面积达13万亩,培育黄精种植和加工企业、合作社435家,从业人员超12万人,综合产值达20.4亿元。同时,新化还积极推动黄精的精深加工,开发出黄精固体饮料、黄精保健酒、黄精芝麻丸等30余个产品,让“土疙瘩”变成“金宝贝”。
新化红茶是新化的另一张闪亮“名片”。在月光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打包茶叶。“我们的红茶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口感醇厚,深受消费者喜爱。”公司负责人黄新月介绍,今年,月光茶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新化红茶”荣获湖南十大品牌,综合产值达16.88亿元。新化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成立新化红茶新疆运营中心,探索“文印+特产”路径,让新化红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解决农产品储存难题;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2025年上半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35起,有序盘活集体“三资”。
勾勒和美乡村“新画卷”,宜居宜业幸福浓
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建设和美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
走进维山乡青树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生机勃勃的庭院。在村头的“健康小屋”,村民们正在接受免费的健康检查和理疗服务。“以前看病要去县城,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太方便了。”村民刘小华高兴地说。
青树村是新化建设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今年,新化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省级示范村建设2个、提质改造建设2个,推进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近四年来,建设和美乡村示范乡镇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4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0个,美丽乡村逐步连点成线、连线成片。
乡风文明是和美乡村的“灵魂”。新化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创新推出“积分制”“上梅红”“民心茶室”“桑梓情”等一批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在新化县的乡村大地上,邻里和睦、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新风尚日益浓厚,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冬阳暖照梅山,春潮已在酝酿。从高标准农田里的“科技绿”,到特色产业园里的“丰收金”,再到和美乡村里的“幸福红”,今日之新化,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