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桂东县城。桂东县委宣传部供图
罗徽郭建东何科
前言:
2021—2025,时间巨笔如椽,奋进脚步铿锵。
桂东,这片红色热土,正以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嬗变,写下“十四五”时期崭新答卷。
五年砥砺,山川为证!这五年,桂东县围绕“全国平安县城”“全省生态新城”“全域康养山城”“全民幸福小城”“四城”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好文旅康养、特色农业和生态工业,持续推进优势富民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同时,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争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茶王争霸’‘村厨大赛’‘乡村文化旅游节’‘走红军走过的路’……”聊起2025年的文旅活动,桂东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扶大权兴致勃勃。今年丰富的文旅活动实实在在让桂东“火”热出圈。
近五年来,桂东县持续创响“中国氧都旅居桂东”旅游品牌,全力推进“平安县城、生态新城、康养山城、幸福小城”建设,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百姓腰包越来越鼓,城乡越来越美。
2025年前3季度,桂东已接待游客235.9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7.29亿元,较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89.1%、131.66%。桂东用“生态+旅游+康养”的组合拳,让“康养山城”的招牌愈发闪亮。
生态打底:好风景变“打卡地”
“以前这是一处弃土场,现在是茶博园,成了游客拍照的‘网红点’!”清泉镇大地村村民肖楠指着家门口的茶博园,眼里满是自豪。五年前,这里还是灰尘漫天,如今经生态修复后,种上各种茶叶,配套修建观光步道和景观,成了“废地变景区”的样本。
桂东攥紧“中国最佳避暑胜地”“世界之最——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县”等金字招牌,把好风景转化为文旅资源:投资打造万洋山景区、龙溪瀑布等核心景区,修建旅游公路120公里,串联起1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5万亩茶园,形成“春赏茶、夏避暑、秋摘菜、冬品雪”的四季业态。
“夏季平均气温仅23℃,今年暑季每天超6000游客前来纳凉,3个月接待量突破30万人次。”万洋山景区负责人说,景区“十四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配套产业。
产业破局:小民宿串起“产业链”
“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在家开民宿,年收入比打工多两倍!”沤江镇青竹村村民李娟的民宿,是桂东文旅发展的缩影。五年前,青竹村还是藏在深山的贫困村,如今依托“两个基地”(湖南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港澳青少年研学基地)建设,全村发展民宿139家,2025年民宿收入超2000万元。
桂东锚定“文旅康养”主攻方向,破解“有资源没产业”难题。
举办“桂在食材东厨有味”村厨大赛,通过融媒体中心全媒策划引爆话题,不仅吸引2万群众参与,更带动1.7亿元农产品订单;打造蔬菜研学基地、茶叶观光园20个,带动农产品就地增值30%,做活“农旅融合”。
修复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修订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地等红色遗址,培养50名红色讲解员,推出“红色研学+生态避暑”线路,仅2025年开展研学活动300余场次,红色旅游接待量达71.72万人次,成为湘赣边红色旅游热门地,激活“红色资源”。
中秋谷里文旅项目作为县内首个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案例,仅3个月就完成审批,建成包含康养民宿、亲子乐园的综合体,开业首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为同类项目提供“桂东方案”,创新“用地模式”。
民生为本:好产业富了“村里人”
“每月在景区卖土特产能挣4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在金洞康养民宿群摆摊的村民陈秀莲,以前靠种玉米勉强糊口,如今景区建成后,她卖高山蜂蜜、手工笋干,收入翻了三番。
近年来,桂东文旅康养产业直接带动1.5万村民家门口就业,占农村劳动力的18%。民宿从2020年的312家增至1025家、床位达2.8万张,形成6个特色民宿集群;景区周边发展小吃摊、农特产店320家,户均年增收1.8万元;红色讲解员、研学导师等新业态岗位,让200余名年轻人返乡创业。
更实在的变化藏在细节里,全县新建停车场28个,开通县城到景区的旅游专线5条;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文旅企业帮办窗口”,审批时限压缩70%,让经营者少跑腿。“以前办民宿执照要跑半个月,现在3天就拿到了!”民宿老板周小林说。
“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起步,桂东发挥生态优势,强化“世界长寿乡”品牌,规划建设中药材康养产业园,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夯实“来桂东、享康养”的区域发展路径。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