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以莲喻人,通过精妙的意象叠加与哲理升华,绘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廉洁美学形象。濂溪文化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璀璨明珠。用濂溪文化启智润心、涵养风清气正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濂溪文化涵养“清明政风”。周敦颐毕生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从《拙赋》“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到《通书》“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从“崇拙而去巧,颂拙而耻巧”到“官清赢得梦魂安”,无不表明周敦颐对廉洁政治的向往和追求。周敦颐认为,“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通书·公》),所谓的“公”,就是以天下心为己心,公而忘私,公权为民。周敦颐主张“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就是要求我们存公于心,存性成德,以此为政治国。学习濂溪文化,就应追求周敦颐“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任所寄乡关故旧》)的清白境界,推动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作风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以濂溪文化涵养“清净校风”。周敦颐是“兴学办校”的典范,他认为教育场所的风气必须要“清净”,达到“纯其心而已矣”的境界。他每为官一任必广修学堂、兴办教育,生动体现了周敦颐对教育教学场所的设计和构想以及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追求和贡献。我们要以濂溪文化为底色,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清净校风”,打造“一院一品”等清廉文化品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育人。
以濂溪文化涵养“清正教风”。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周敦颐认为:“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通书·师》)这就是说,已经觉悟的人启发尚未觉悟的人,不明事理的人求教于已明事理的人,师道就确立了。师道向来就关乎治道,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因此,我们要树立高尚师德,敦品砺行,以道充身,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以濂溪文化涵养“清新学风”。周敦颐一生著述,都是对如何为人、为学、为事的回答。从《养心亭记》“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到《通书》“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告诉人们如何修养身心、追求正道。千古名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态度鲜明地表达其“清新求学,正直为人”的志向。周敦颐认为,“心不诚,则身不可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这就是说,诚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是人们外在行为的内在依据,人只有端正自己的心思,言行举止才能中正。因此,我们要加强学风建设,坚持教育和治理相结合,使清廉理念入脑、入心、入行,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濂溪文化涵养“清朗家风”。周敦颐是“家风清朗”的典型。周敦颐认为,“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周敦颐廉洁治家,不慕钱财,认为“康宁无价金”,身安便是富,他崇尚正直品行,“以名节自砥砺”。从其舅舅郑向“露洒慈爱,霜严典彝”的志向到周敦颐“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莅临,皆有治声”的为官赞誉;从周敦颐自家“钱不满百”到以“政府乃国家之公器”为由拒绝谋私,周氏族人以《爱莲说》《养心亭记》《拙赋》等三篇文章奉为家训,世代相传,直至今日。我们要突出家庭主体作用、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凝聚社会参与合力,打造“清廉学校+清廉家庭”共同体,营造“家风清朗”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包括濂溪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风清气正育人环境,必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湖湘书院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与路径研究”(24A47)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