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强调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塑造发展新动能、赢得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南作为“一带一部”重要节点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体系完备、创新资源富集、科教力量雄厚。特别是近年来,湖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具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先行突破的基础优势。面向未来,必须更主动地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主线,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
聚焦产业突破,打造新质生产力新高地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湖南应坚持制造业大省定位,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把“人工智能+”作为关键变量,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形成新优势、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
深化“AI+优势产业”,塑造智能制造新标杆。湖南制造业底盘厚、优势足。要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先进材料等支柱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世界级“灯塔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规模化应用,实现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的全流程智能化。支持工程机械企业开展无人矿卡、智能装备集群等场景应用,推动轨道交通企业发展智能运维和自主运行系统,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AI+制造”示范样板,引领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培育“AI+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新赛道。要立足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平台,做强“文化+科技”,推进AIGC、虚拟现实等在视频制作、文博展示等领域深度应用。把握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兴赛道,强化长沙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快“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拓展无人配送、空中物流等新业态。同时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前瞻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支撑力的新增长点,不断提升湖南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布局未来产业,提升战略竞争力。湖南高校科研机构在先进计算、类脑智能、量子通信、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氢能等领域具备良好基础。应加速推动湘江实验室、马栏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量子信息、具身智能、氢能动力、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局和场景落地,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占据高地。
强化科技引擎,塑造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湖南要以更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形成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打造科技策源地。湖南拥有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创新高地,在基础材料、轨道交通、智能控制、工程装备等领域有深厚积淀。要发挥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作用,加强前沿技术领域布局,加快形成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和“从1到10”的技术突破。要完善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的机制,加大对共识性、探索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成果转化效能。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更多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任务。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验证平台,畅通从科研成果到产业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完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相互促进,加快科技成果在产业一线落地见效。要夯实算力和数据两大数字底座,增强数字要素供给能力。要统筹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建设,形成全省一体化算力调度体系。要依托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数据确权、流通、交易、治理等制度,加快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高地,为数字经济与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夯实人才基础,厚植新质生产力新优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湖南需着眼长远、系统谋划,以更高标准推进人才引育用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源头供给。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围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动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增设紧缺专业。依托链主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推广项目式学习、真实项目驱动等培养模式,打造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推动大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企业、早参与科研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构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增强人才集聚力和吸引力。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面向全球精准引进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完善海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在科研经费、生活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链条、便利化服务,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高地,让人才在湖南干事有舞台、成才有渠道、生活有温度。
深化改革攻坚,营造新质生产力新生态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其发展的堵点和卡点。
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体系整体效能。要破除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之间的体制壁垒,推动创新资源更高效流动、更高效配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探索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银行”等专业化科技金融机构,发展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打造开放包容的产业发展环境,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做强本土“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产业基金、应用场景、首台(套)等政策支持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突破。弘扬敢为人先、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鼓励探索、宽容试错的良好环境。
推动科技成果更好惠及民生,拓展智能化生活新场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普惠应用,拓展智能服务消费场景,打造更加便捷、普惠、智能的高品质生活,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成果,持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湖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答好的重要课题。湖南完全具备在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继续走在前列的基础和潜力。只要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激发人才、科技、产业融合的强大动能,就一定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宏阔进程中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马院专项重点课题“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研究”(24ZDBM06)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