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潮涌龙岭势如虹——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回眸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0 10:15:33

生机勃勃的园区。熊学武摄

企业代表送来锦旗,感谢中心精准服务,解了沉积21年之久的难题。

铝电解电容器产业龙头企业艾华集团生产车间。

园区项目代办员为中特液力代办相关手续。

投资10亿元的江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今年秋季实现招生。(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综合部提供)

邢玲刘鼎

“十四五”的征程,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亦是区域发展竞速的激烈赛道。在这关键五年中,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原益阳龙岭产业开发区)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创建“五好”园区为航向,以“产业兴区、项目为王”为旗帜,一以贯之“135”工作思路,充分发扬“三实三干”精神,于湘中大地掀起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大潮。

经年砥砺,4年名次跃升70位,跻身省级“五好”园区前列;数载耕耘,崛起为全市首个规模工业增加值破百亿的园区,成为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强劲引擎。

让我们一同回眸,探寻龙岭在这非凡五年间,如何以“招大引强、培优扶强、优化环境、创新动能”四轮驱动,谱写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招大引强:构筑产业新高地的“四梁八柱”

项目是发展的基石,大项目、好项目更是推动产业能级跃升的关键支点。“十四五”期间,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始终将“项目为王”理念熔铸于血脉,以精准招商、高效推进、全程服务的组合拳,推动产业项目实现量质齐升。

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便是全球靶材龙头江丰电子的“接二连三”落子——

从首个投资5亿元的高纯金属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到投资10亿元的江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今年秋季实现招生,再到集成电路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开工,使其在龙岭的产业园面积达458亩,成为该企业全球战略中最大的外埠基地。

这一系列投资的背后,是一场“招大引强”与“链式生态”的完美“双向奔赴”。双方的合作早已超越传统的单一项目引进,升华为共同打造“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以精准的产业定位和共赢的战略眼光构建起的强大引力,正是内陆园区实现“招大引强”、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密码。

精准出击,链式招商汇聚“强磁场”。

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粗放模式,紧紧围绕“一主一特”产业布局,绘制精准的产业链招商图谱。一方面,眼睛向外“引龙头”,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强省会”与“东接东融”大局,深化与湖南自贸试验区的协同联动,创新与长沙岳麓高新区的“双区联动”共建模式,实现“研发在岳麓、生产在龙岭”的跨区域协作典范,湖南速特自动化等项目即是这一模式的生动注脚。中国电子、万洋众创、粤浙科技等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旗舰型项目相继落地,其中投资百亿的万洋众创已引进企业73家,投产55家,成为产业集聚的“超级平台”。另一方面,目光向内“育链主”,支持本土骨干企业增资扩产,艾华集团四期、江丰电子一期等重大技改项目顺利投产,为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注入强劲动力。

高效推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项目引进来,关键在落地、在投产、在达效。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创新推行“牵头领导+项目专班+业务专组+调度跟进”机制,实施“闭环管理法、一线工作法、专班推进法”,将办公室搬到项目现场。针对项目供地、报批等“卡脖子”难题,抽调精干力量成立项目前期手续报批工作小组,提供“一对一”“一对N”的专业化服务,实现项目报批全过程提速。带来的显著成效是,项目前期办理时间缩短40%,成为全市报地最快、退卷最少的园区。“速特自动化”实现1月签约、2月供地的“龙岭速度”,“湘商回归袁记云饺”项目从立项到“双证”下发仅用2个工作日,便是服务效能的最佳证明。

2021年以来,园区累计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产业项目分别达149个、112个、102个,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良好态势。

平台赋能,市场化运营破解“老难题”。

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市场化建设运营新模式,引入万洋众创、粤浙科技等专业运营商,推行“PBOS”模式(规划、建设、运营、服务一体化模式),有效破解了园区开发中普遍面临的“招商、用地、建设、融资、服务”五大难题。这些平台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吸引了大量中小微企业“拎包入驻”,实现了产业的快速集聚和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仅万洋、粤浙就已累计引进企业87家、投产69家、入规16家,其中来自长望浏宁等核心区域的项目占比超80%,彰显了强大的“虹吸效应”。

扶新培优:激活经营主体“一池春水”

企业是经济的力量载体,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是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通过梯度培育、精准滴灌,推动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梯度培育,构建企业成长“全周期”生态。

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建立并动态更新企业“四库”培育体系——“小升规”重点企业库、“小巨人”培养企业库、“上市企业”后备库以及“退规风险企业库”,形成从“种子期”到“龙头期”的完整培育链条。在这一体系支撑下,“十四五”期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从2020年末的168家增至2024年末的229家,净增6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6家猛增至101家,实现翻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从12家增加至55家,增长逾3.5倍;上市后备企业增加至10家。艾华集团、汉森制药获评国家绿色工厂,省级以上绿色工厂从2家增至21家,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再到“绿色制造”的跨越。

数智赋能,驱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深入推进“智赋万企”专项行动,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基于产业集群的数字化平台——“益阳电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16家电容器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全流程云端管理和智能优化。实施“10+1+1”系统示范工程,建设智能工厂、区域运维服务中心和原材料集采中心。设立专项引导资金,精准支持企业“智改数转”。

数智赋能,成效斐然:和天电子、阳光电子等企业上线数字化系统后,业务人员工作量最高减少80%,账实一致率达99.9%,企业平均综合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能效率提升超30%。数字化工厂从无到有,增至24家,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从1.0向2.0的整体跃升。

集群发展,擦亮特色产业“金字招牌”。

聚焦优势产业,推动集链成群。铝电解电容器产业集群是龙岭最耀眼的名片之一。通过“数智赋能、集链成群、平台助力”三大举措,该集群实现了从传统照明领域向汽车、光伏、新能源等高端领域的成功转型,先后获评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打造“全品类电容器超市”,形成“一小时原材料供应圈”,极大地增强了产业配套能力和市场吸引力,使龙岭在全国乃至全球电容器产业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优化环境:打造近悦远来“投资洼地”

今年7月1日上午,旭荣制衣、湘芬纸业企业代表专程给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送来锦旗,“历史遗留终妥解,政企同心启新程”两行金字,见证了一段跨越21年的难题破解历程。

自2004年起,因规划政策调整等历史原因,园区内21家企业陷入不动产权证“办证难”困境,成为制约发展的长期“堵点”。2024年,园区将此列为重点督办事项,启动专项攻坚。

面对这一沉积21年的壁垒,益阳市赫山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园区创新实施“全程代办”改革,组建专业代办专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代办专员深入档案资料,反复奔走协调,通过科学论证,创新性地将规划道路宽度由24米调整至22米,并将原红线外用地依法供应企业,彻底打通了办证路径。

历时两年攻坚,这一跨越两代人的产权症结终于化解。旭荣制衣负责人谢荣激动地说:“20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园区干部实打实的服务做到了我们心上,这让我们扎根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将优化营商环境视为“一号工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以用户思维创新服务,致力打造“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的营商品牌。

刀刃向内,体制机制改革“轻装上阵”。

乘着全省园区改革的东风,园区勇当“排头兵”,率先开展社会事务剥离改革。系统制定“行政审批、事务剥离、遗留问题”三张清单,全面剥离101项社会职能和12个社区,推动园区从“社会事务大管家”向“经济发展专攻手”转变,真正回归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同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实施“60%多元考核+40%考试”的全员竞聘机制,提前1个月完成任务。改革后,队伍结构实现“一减一降一升”:在编干部从115人精简至70人,平均年龄从44岁降至39.7岁,本科及以上占比从50%大幅提升至90%,打造了一支更加精干、专业、年轻的干部队伍。

服务升维,全链条闭环解决“急难愁盼”。

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创新构建“主动发现-高效处置-满意回访-问题清零”的涉企问题全链条闭环解决机制。线上,依托“2220501”园区专线、“12345”服务热线和“企业联络群”实时收集诉求;线下,通过驻企联络员“点对点”上门、创新开展“园区主任企业接待日”面对面倾听,确保问题“一网打尽”。成立闭环管理工作专班,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由“驻企联络员”“项目代办员”“一线办公员”分级分类协调解决,特别是“由上而下”的顶格协调推进机制,有效破解了复杂疑难问题。今年以来,已通过接待日等活动为20余家企业解决用地、用电、融资、出行、厂房租赁等问题60余个。

审批提速,“全程代办”刷新“龙岭速度”。

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将“帮代办服务”提质升级为“重点项目全程代办”改革,推行“三变三为”工作模式:变“分散帮办”为“集中代办”,建立“1+1+N”代办服务团队;变“坐等审批”为“主动服务”,提供上门问需、上门办理、上门送证的“政务外卖”;变“一对多”为“一对一”,实现企业“两个不见面”(不与审批人员见面、不与问题当事人见面)。这项改革使企业得以从烦琐的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积跬步,方可至远山。“代办改革”带来的效应持续显现。截至目前,清单内首批23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已有11个成功化解。今年7月份以来,已解决历史遗留办证项目5起,为多家企业减免基础设施配套费超千万元。

创新动能:厚植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深谙此道,不断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平台筑基,打造创新策源“强引擎”。

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高度重视科创平台建设,将其视为集聚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一方面,大手笔投入自建平台,出资1.5亿元建设5G+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孵化中心,打造电子产业园一期、二期孵化器,累计孵化30多家电容器产业链中小企业。益阳市国家电容器质量检测与认证中心投入使用并积极申报国家级认证,将极大提升行业话语权。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端平台,推动湖南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赫山分中心、潇湘要素大市场赫山工作站、新型电子元器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一批公共科创服务平台落户。2023年引进中国电子集团共建益阳电子信息科技园,总投资30亿元,致力于打造益阳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引领区。

协同联动,构建开放合作“生态圈”。

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积极融入区域创新网络,推动企业与中南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共建“产学研用基地”,同时深化省自贸区协同联动区建设,与岳麓高新区探索“双区联动”,在科研、人才、土地、资本等方面推动资源共享,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开展联合招商与合作孵化。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打破了地域壁垒,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

人才引育,构筑智力支撑“蓄水池”。

人才是第一资源。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加快建设电容器人才培训中心,建立“企业订单式需求、学校定制化培育”的人才供应体系,引进高端人才超300人,新带动周边就业5000人。同时加快推进江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招生,致力打造国内第一家半导体材料产业性质的学院,为全省乃至全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支撑。这些举措,为龙岭的持续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截至“十四五”末,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已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各类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46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5个。园区企业合计申请专利超1000件。这片创新的沃土,正不断结出丰硕的成果。

回眸“十四五”,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以敢为人先的锐气、爬坡过坎的勇毅、深耕细作的韧劲,书写了一份亮点纷呈、成色十足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从省级排名的持续跃升,到工业经济的稳健攀升;从重大项目的纷至沓来,到经营主体的活力迸发;从营商环境的深刻重塑,到创新动能的加速集聚……龙岭的每一步都踏响了时代的强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益阳市龙岭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周彪表示:“承载着‘十四五’积累的雄厚基础与磅礴势能,龙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将继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