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夏文斌:锚定全链促协同 澎湃湘粮新动能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夏文斌  时间:2025-11-21 12:32:24

“粮稳天下安。”湖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第一大省,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重要责任。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查看春耕备耕情况时强调,“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为湖南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指明了路径。当前,“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湖南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精神,牢固树立全产业链发展思维,以粮食产业“质”的跃升和“效”的提高,推动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巩固收储基础,筑牢产出安全“压舱石”。围绕《建议》提出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要求,以“国家储备粮源基地”建设作为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支撑,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统一”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修复深度融合。2024年—2025年,湖南以18个“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为基础,拓展建设890万亩“国家储备粮源基地”,通过优质优价政策引导农户种植耐储存、出粉率高、市场接受度高的优质品种,整合各类资金用以升级仓储、烘干、运输设施,推动基地向产储一体化发展。初步统计显示,核心基地亩产比非基地高出12%,优质稻占比达到79%,超出非基地10个百分点。到“十五五”末,湖南“国家储备粮源基地”建设将力争达到2000万亩,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强力支撑。

聚焦品种创新,拓展有效供给“新路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粮食消费已经达峰,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质的有效提升将更为迫切。“十五五”期间,湖南将深入贯彻《建议》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要求,依托杂交水稻发源地和种业创新高地优势,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良种培育体系。重点针对湖南土壤气候条件和长江以南饮食结构特点,研发低镉、耐储存、出粉率高的核心早籼米粉稻品种以及形态美、品质好、市场接受度高的中晚稻优质品种。通过建立良种示范基地,打造“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模式,加速新型稻谷品种的定型与推广,力争到2030年国家储备粮源基地优质稻谷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800万亩,占基地总面积的90%,实现“优种优产优质优销”良性循环。

助推粮机产业升级,紧扣减损增效“节流阀”。遵循《建议》提出的“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转型方向,聚焦耕种、收储、加运等关键环节,发挥工程机械产业高地优势,向粮机产业拓展延伸。支持中联重科、湖南粮食科技创新公司等企业攻克核心技术,推动智能烘干机、流动烘干中心、新型零碳粮食储备仓、智能化氮气储粮集装箱等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将湖南稻谷储备、物流综合损失率降低2个百分点,控制在1%以内,使稻谷加工整精米率提高6—8个百分点,以“减损”推动“增产”,从流通端为粮食产业增添隐形“粮仓”。

拓宽粮食产后服务,巩固品质提升“保障线”。坚持《建议》强调的“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发展方向,立足解决南方多雨地区“靠天晒粮”难题,全面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整合5亿元资金建成若干个骨干烘干中心、乡镇网点。其中,省级层面将配置日烘干能力达到1000吨的流动烘干中心,为应对极端气候提供“烘干—清理—储存”一体化的应急服务。同时,创新“政府补贴+企业运营+农户自愿”模式,制定湖南省稻谷烘干标准体系,确保粮食水分含量≤13.5%、杂质含量<1%,品质提升1—2个等级,力争将烘干费用降低20%以上,稻谷品质提升10%以上。到2030年,力争全省日烘干能力达到30万吨,覆盖率从65%提升至87%以上,减少产后损失15亿斤以上,实现产能提升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创新收储模式,守护种粮农民“钱袋子”。落实《建议》提出的“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要求,持续创新收储模式,构建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在种植端,通过推行“订单农业+优质优价”,构建企业与农户直接签约的合作模式,消除中间环节,引导农民种植收购价高出普通稻15%以上的优质稻,力争在2030年订单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带动130万农户增收;在收购端,通过搭建“湘粮收储App”线上平台,进一步完善订单收储、预约收购、上门服务,拓宽农民直接售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最大程度将粮食溢价让渡给种粮农民;在销售端,通过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行储备粮源价格补贴政策等,增强粮食生产的根本动力。

深化科技赋能,攻克智能仓储“新课题”。响应《建议》“发展科技农业”要求,以标准化集装箱仓储技术为重点,推动仓储环节由“粗放”向“智能”转变。以粮仓“单元化”推动储存“精细化”。通过将5000吨左右的大粮仓拆分为30—50吨的集装箱单元,实现粮食“混合储存”,为农户提供代储服务,提高种粮农民议价能力。以粮仓“智能化”推动资源“集约化”。通过为集装箱配备智能温湿度监控、通风降温设备,力争将储存损耗率降至0.8%以下,年节约粮食10亿斤以上,创新“储备粮+商品粮+成品粮”同仓管理模式,提高设施利用率,降低仓储成本。以粮仓“信息化”推动质量“安全化”。通过构建区块链溯源体系,为集装箱配备电子标签,记录从“田间到粮仓”的全流程信息,建立质量检测数据库,实现粮食质量入库出库双重把关。

打造公共品牌,擦亮湘粮优品的“金名片”。落实《建议》“建设品牌农业”要求,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着力构建“省级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不断提升湖南粮油品牌价值。制定区域标准。整合“洞庭香米”“湖南米粉”“湖南菜籽油”等省级公用品牌,打造“湘粮优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与准入退出机制,参与周边各主销区质量认证,确保“优品用优粮、优粮拓市场”。推动“湘粮出湘”。以“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更多优质湖南粮”为愿景,借助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湘粮中国行等平台,推动湖南优质粮源进一步走向全国。创新营销模式。通过活动策划、专场路演、直播带货、专柜陈列等方式提升湘粮品牌知名度,支持龙头企业推出优质大米、功能性食用油等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力争到“十五五”末,“湘粮优品”品牌价值突破1500亿元,带动粮食产品溢价提升25%以上。

壮大产业园区,激活供需调节“动力源”。为落实《建议》“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求,立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格局,不断推动粮食产业园区发展壮大。销路方面,通过深化“湘粮出湘”合作,签订长期购销协议,建立省外主销区供应链中心,力争到“十五五”末实现省外销售额突破200亿元;物流方面,如通过推动岳阳市依托城陵矶港、君山港、虞公港枢纽,畅通内河与长江航线,实现粮食“公铁水”多式联运,助力“湘粮出湘”;硬件方面,实施以灯塔工厂、黑灯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为主攻方向的益阳兰溪、怀化综保区等粮食产业园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力争在“十五五”末专业粮食产业园区大米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

(作者系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