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中国政府网公布文件,国务院同意湖南承办2029年第十六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六运会”),这是历史赋予湖湘儿女的责任与荣耀。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全运会既是展示各省区市竞技实力、检阅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效的重要平台,也是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推动体育产业升级发展的核心引擎。“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从天津的“体育经济”到陕西的“全运红利”,不少承办地区都因全运会而焕发新活力。如今,全国运动会将首次走进中部地区,这对湖南而言是重大历史契机,有利于全面推进体育强省建设,谱写湖南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竞技引领:锻造体育湘军硬实力。竞技体育是湖南体育强省建设的核心标志与先导力量。十六运会主场作战,对湖南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推动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通过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立科学运作机制,提高竞技体育的管理效率和训练水平。推动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优势互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行业自律和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二是科学优化项目布局。在举重、体操、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巩固深化,同时着力挖掘跳水、射击等项目的潜力,提升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竞争实力,大力拓展乒乓球、射箭、击剑以及中国式摔跤等新项目,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优势项目集群。三是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机制。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裁判员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竞技体育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渠道,为湖南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夯实人才根基。四是强化科技助力。推动竞技体育与相关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率与竞技表现能力。五是注重精神赋能。推动中华体育精神和湖湘文化有机结合,锻造运动员、教练员敢打必胜的意志品质。
普惠共享:筑牢全民健康主阵地。群众体育是湖南体育强省建设的深厚根基与价值旨归。承办十六运会,其深远意义在于点燃全民健身热情,提升人民健康福祉。以此为契机,加速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首要任务是着力解决“健身去哪儿”难题。通过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推动公共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的有序开放;着力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大力建设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其次,深化体教融合,保障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与质量,让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再者,需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与城市发展共识的同频共振,通过打造特色体育品牌活动,将体育运动根植市井生活,让“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愿景落地生根。同时,特别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确保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可及。
融合创新: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体育产业是湖南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柱与活力源泉。以十六运会为契机,深入实施“体育+”和“+体育”战略,推动体育与文旅、康养、教育、制造、会展、传媒以及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掘培育智能体育、虚拟体育、数字体育以及体育元宇宙等新业态与新模式。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引领作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培育扶持本土龙头体育企业和知名赛事品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本省体育产业,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湖南体育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将体育产业打造成湖南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乘势而上:书写体育强省新答卷。承办十六运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对城市治理、公共服务能力的大考。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各项筹办工作高效协同、万无一失。坚持节约集约,强化科技赋能,提升赛会组织管理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精心策划城市形象推广与湖湘文化展示,讲好湖南体育故事,营造浓厚办赛氛围。尤其重要的是,要将筹办赛事与促进城市更新、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治理能力紧密结合,力求赛事效应最大化、持久化,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发展增彩”。
(作者分别系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