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汤文思 刘宇蔚:加快培养“数字技术+财经”复合型人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汤文思 刘宇蔚  时间:2025-11-03 12:54:3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通过建设数智化财务管理体系,可实现成本精准核算、资金智能调度和风险预警控制,这个过程,催生了既懂财务管理又熟悉数字技术的复合型财会人才的旺盛需求。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必须加快探索,深入展开数智化重塑和数字化改造。

课程体系重构:打造“数智化”新内核。应根据行业数字化需求,紧密对接智能财会产业链,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工作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搭建“课岗证赛”融通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将会计专业数智化人才所需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对接产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紧扣产业智能化转型对财务人才的根本要求,适当精简已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的传统核算类课程,融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财务共享类课程,引入公司治理、商务谈判等跨专业课程;高度重视产业数字化转型对财务数据安全的更高要求,适当增设钓鱼邮件识别、财务数据库密码管理及安全工具使用、数据备份等基础技能课程,以及数据加密技术、网络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配置、数据恢复等进阶安全操作规程。其次,深化产教融合,重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融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业务场景,构建以海量业务数据为核心,贯通数据采集、治理、分析与可视化的完整数据价值链,匹配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据驱动型财务需求,实现从“工具使用”到“思维重塑”的数字化转型。

师资队伍重塑:培育“数智化”教学团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院校教师是培养符合产业数字化转型所需人才的最终执行者和关键赋能者。为精准对接湖南“智赋万企”行动对财会人才在数据治理、智能应用与安全风控等方面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将师资队伍建设置于核心战略地位,培养一支不仅具备扎实理论功底,更能将湖南产业的数字化场景转化为鲜活教学实践的“数字化转型导师”。一方面,应丰富“双师”型教师内涵,实施产业导师驻校与教师入企深耕计划,从湖南本土数字化转型领先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数字化部门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常驻产业导师。这些导师在入校授课的同时,可与校内教师共同备课、合作研发课程、指导项目实践,实现前沿技术与管理经验的精准传导。另一方面,推进教师入驻企业实践,使其深度参与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分析、系统流程优化、信息安全防护等项目,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和实训项目,而非以往的简单观摩。还应整合校内外资源,根据教师个人需求进行基础普及和高阶赋能,如推动教师提升财务数据可视化与决策支持、企业ERP系统与业财融合实施、大数据风控模型搭建等能力,大力培养能够在技术上“引领学生”的专家型教师。

实践平台升级:构建“数智化”实战新环境。为支撑财会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打造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完整的数智化能力训练体系。应基于行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增设商业大数据分析中心、区块链赋能中心、大数据审计与风险管控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为确保课程体系的良好运行,可搭建教育云平台,在教学上应用云模式开通VBSE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平台、TTC课赛教练一体化实训平台、实习平台等软件平台。让学生通过在这些实训基地及软件平台的岗位实战,打通企业各项业务和财务会计知识之间的壁垒,夯实数智技能基石。与此同时,为强化学生业财融合能力,高职院校可与财务软件厂商共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拟平台,还原真实企业业务流程;引入湖南制造业龙头企业的真实脱敏数据,构建大数据财务分析案例库;开发智能制造企业财务决策仿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完成全面的业财融合训练。

站在“互联网+”蓬勃发展与湖南产业升级的风口,必须对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一场深刻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革。这不仅是专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为湖南产业集群产业升级输送高质量财会人才的必要举措。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财务会计类专业重塑和数字化改造研究”(ZJGB2024057)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