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欧阳朔斯 李宇雯:依托数字赋能,增强循证教学法的课堂感知与应变能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朔斯 李宇雯  时间:2025-11-04 16:20:10

循证教学法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核心要义在于建立基于实证数据的教学决策机制。当前,循证教学法正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一起形成历史性交汇,为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提供了全新范式。

湖南省作为国家“两芯一生态”战略布局的重要地域,正以打造智算高地为契机,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23年发布的《湖南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构建课堂智能感知系统,强化教学动态调控能力”,为循证教学法创新指明了实践路径。在此背景下,依托情感计算、多模态感知与行业知识大模型构建的课堂实时响应机制,正成为破解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决策过度依赖个体经验、学情反馈存在时空滞后性、教学干预缺乏精准施策依据这些难题的关键突破口。

数字赋能:构建课堂实时感知体系。课堂教学的智能化改造需以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为根基。当前,基于微表情识别、语音情感分析、眼动追踪等技术的多模态感知系统,已能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精准刻画。以财务管理专业课堂为例,智能终端可实时捕获三大核心指标:通过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多维表征量化认知参与度,借助情绪状态识别技术对情感投入度进行动态监测,依托智能终端记录互动特征了解行为活跃度。实践表明,上述系统可显著提升教师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的掌握效率。应加强实时数据采集,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优化即时分析算法,进一步完善课堂实时感知体系。

模式创新:完善教学动态调控机制。在运用最新AI技术构建完成课堂实时感知体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监测—诊断—干预”一体化机制,形成从数据感知到教学优化的闭环,减少教师对经验的过度依赖。在实践中,以财务管理领域为例,基于海量企业实务案例和教学资源构建的专业大模型,能够实现知识点关联分析、教学策略推荐和教学效果预测等核心功能。在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映射关系的识别方面,系统可自动建立教学单元与职业能力的关联图谱;在教学干预方面,能根据实时学情生成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在效果预测方面,可通过模拟推演辅助教师规避认知偏差风险。这些技术赋能,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效率。

实践深化:强化改革支撑能力。课堂感知与应变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教师、教材、教法系统性变革的集中体现。2024年新修订的《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首次将“动态调适能力”纳入“双师型”教师考核标准,这为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何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成长路径,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在教师发展方面,应针对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学情研判等方面的能力短板,开展“智能工具应用”“数据素养培育”等靶向培训。同时,通过校企共建“数字双师”工作站,推动教师在企业实景中实现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动态映射,真正实现从“经验型”向“证据型”教学转变。

在教材建设方面,应依托行业知识大模型,构建“能力导向、动态迭代”的教材开发机制,开发具备实时反馈功能的数字化智能教材:通过分析企业实务案例和岗位技能需求,自动生成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模块;利用学生使用数据实时监测知识点掌握情况,对教材难度和呈现方式进行动态调适、及时更新,形成“使用—反馈—优化”闭环。

在教法创新方面,“五步教学法”的试点虽验证了模块化教学的可行性,但在实际推广中仍存在教学过程与数据感知脱节的问题。为此,需严格基于“监测—诊断—干预”的教学实施流程:课前基于学生认知基线数据自动推送预习内容,课中根据实时学情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课后通过智能作业系统进行个性化巩固,真正实现从“教师主导”到“数据赋能、教师引领”的教学范式重构。

生态构建:完善制度保障与协同机制。深化循证教学法应用,需强化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要健全教育数字化保障体系、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我省当前也正加快推进《数据治理标准化白皮书》编制,但在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等方面仍缺乏实施细则。为激发创新性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各高校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指南,在推动教师最大程度利用校方智能化与数字化资源的同时,以系统性建设规范明确数据伦理要求和隐私保护机制。此外,可通过集成智慧教学平台,构建覆盖多专业大类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降低新型智能化教学业态进校园的成本。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本文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智化新生态下循证教学在财务大数据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ZJGB2022519)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