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星广场。张政摄

娄星区和美乡村。张政摄
李梅花曾伟业颜蜜
征程镌刻奋斗足迹,时代见证发展荣光。
即将收官的“十四五”,娄星区在风起潮涌中驶过壮丽的又一程——
作为娄底市唯一的中心城区,坚持“当好排头兵、提升首位度”,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五年来,娄星区对标全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产教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文明幸福城市”目标,以区域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业融合为主要抓手,建设高质量融合发展核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明幸福首善区。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发展能级跃升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跃动的数据格外引人关注:
地区生产总值由2021年的652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784.48亿元,年均增长6.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年均12.25%的高速增长,释放出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5.7%的稳健增长,体现工业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发展是硬道理,实力是硬指标。“十四五”以来,娄星区顶住下行压力,经济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区域经济“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
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娄星产业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0%以上增速,领跑全市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在“五好”园区创建的赛道上,娄星产业园持续进位,2024年首次进入全省前20名,居大湘西片区第1名、省级园区10强。先后获评湖南省循环经济产业园、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集聚效应、辐射能力日益增强,正朝着更高能级、更优质量的目标加速迈进。
产业发展质效齐升,现代化体系加速构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
娄星区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一幅质效齐升、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画卷徐徐展开。
农业“特”“优”并进——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31:1,这意味着农产品价值得到深度挖掘,产业链不断延伸。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19.4%,带动了农民增收。
工业“强筋健骨”——聚焦涟钢发展上下游全产业链,以钢铁新材、资源循环利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为“一主一特一新”的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重大项目成为工业经济“定盘星”。宏旺年产96万吨高牌号硅钢项目、华菱涟钢1580热轧线项目、海特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获批湖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同步引进节能装备、高效节能电机等企业,打造绿色循环经济示范标杆。以爱派尔为龙头引领,实现从铸造、精加工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配套,85%的关键零部件可在园区内部完成生产。总投资50亿元的硅钢钛材产业链项目成功落地。
服务业“活力迸发”——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72.65亿元,增长4.4%,增速居全市第一。五江城市广场成功打造为湖南省夜经济消费聚集示范区,消费市场活力十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集聚94家“互联网+”企业,获批湖南省双创示范基地、湖南省第三批服务业集聚区,数字经济的浪潮澎湃涌动。
改革发展动力强劲,创新开放活力奔涌
改革与创新,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驱动着娄星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汇聚起面向未来的强大势能。
娄星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娄星区实施“七大平台”建设、“十大攻坚行动”和“六大指标”能力提升工程,财源建设、金融工作、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科技创新等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并先后获评全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先进县市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县市区。这些荣誉的背后,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是经营主体活力的有效激发,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
娄星区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四五”期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49件,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GDP比重达3.26%,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名单。创新主体茁壮成长,全区拥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认定382家,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娄星区农业科技园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成功孵化大友恒集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
城乡蝶变展新颜,和美家园入画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娄星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让城市更有品位、乡村更具韵味,城乡共荣的新画卷日益绚丽。
以“三整五小”为抓手,娄星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开展“三基三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三屋同治”典型经验获评全国第五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检评巡养一体化、护好四好农村路”获评全国2024年“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和2024年度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完成农村户厕改造638户,实现村庄保洁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市级14个、美丽屋场132个,农村人居环境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先进,并成功跻身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创建区。
在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中心城区直供水改造、物业“双百行动”等民生工程圆满完成目标任务,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交通网络持续优化,醴陵至娄底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娄星区段建成通车,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累计完成164.29公里,智慧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娄底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娄星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洞庭清波”专项整治行动,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优美。生态环境公众调查满意度达91.27%。
聚焦大气污染防治,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90.4%;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源规范化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任务,全区15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7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国家、省、市控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一泓清水润泽城乡;深入推进“林长制”工作,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20700亩、封山育林38500亩、退化林修复11100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1%以上,湿地保护率稳定在85%以上,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成功创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双江乡成功创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杉山镇花溪村、万宝镇石塘村、水洞底镇慕隆村获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形成点面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娄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实际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困难群体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74%,城区养老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街道全覆盖,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得到更好体现。
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教育强区建设成果丰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1%,普惠园覆盖率达92.50%,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湖南省教育强区,让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健康娄星建设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搬迁新址,区人民医院传染楼、区疾控中心、蛇形山镇中心卫生院综合楼相继投入使用,完成138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科医生驻村服务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社会治理精准高效。创新开展“三基三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全面完成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守护群众“住有所安”。获评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全省平安县市区,法治娄星、平安娄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城区居民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全覆盖。
征程万里阔,蓝图再铺展。娄星区将继续坚定站首位的自信,强化担首责的担当,锻造立首功的能力,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必将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娄星更加绚丽的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