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底市中心城区二大桥。

乡村美景入画来。

市民在华胜国家湿地公园晨跑。

湖南宏旺硅钢产品。

醴娄高速双峰段。

湖南最大中外合资企业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VAMA)。(本版图片均由吴永华摄)
肖洋桂李进胡朝霞邓缤鹏
11月1日,位于娄底“材料谷”的涟钢热轧板厂里热气升腾,1580热连轧生产线上,火红的钢坯迅速“驶”过一个个加工设备,冷却后成为一卷卷钢材。钢材很快被转运至毗邻的硅钢产业园、电机产业园,进而加工成硅钢及“三电”等产品。
娄底因钢而建,因钢而兴,“十四五”期间,以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为统揽,培育“三钢三电一钛”现代产业集群式发展,向着打造中部地区先进材料产业高地和全国先进材料产业名城迈出坚实步伐。
现代产业聚链成群
娄底市以涟钢为龙头带动,优化产业结构,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向传统产业升级提质、新兴产业并驾发展转变。
涟钢1580热连轧项目投产,使涟钢成为国内最大的硅钢基板供应商。以该项目为基础,娄底先后引进浙湘电磁、湖南宏旺、涟钢电磁和湖南金磁等四家硅钢生产企业,延链招引130户硅钢下游加工应用企业,构建了一条从基板到成品卷的硅钢全流程生产能力的硅钢-“三电”产业链。
目前,娄底“材料谷”形成年产450万吨硅钢基板、300万吨硅钢、195万吨汽车板、110万吨汽车用高强钢产能,建成亚洲最大的高强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汽车板生产基地之一,跃居成为中部地区硅钢产能第一、全国产量第四的城市。
娄底市乘势而上,“十四五”末,选定钛产业作为新的增长极。前不久,湖南宏旺年产10万吨高性能钛材冷轧及复合材料、钛合金结构件项目等多个钛材料项目正式动工建设,新的千亿产业扬帆起航。
聚企成链,聚链成群。钢铁新材建成千亿产业,正申报国家级产业集群;硅钢“三电”加快向千亿产业迈进,铁基非晶材料填补湖南空白,深度融入全省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
娄底在全省率先实现“一县一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涟源市路基施工机械产业集群集聚企业53家,集群产值超百亿元。双峰农机产业集群聚集规模以上企业62家,规上企业产值三年年均增速达到8%。冷水江市锑产业聚集涉锑产业12家、锑品上下游企业40家,年产锑品5万吨左右,国际市场占有率35%以上。新化文印陶瓷双轮驱动,建成全国最大的文印产业基地之一,琅塘镇的水阀片产品占全国份额近80%。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娄底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2021至2023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13.51%,高于全省年均增速。2024年,娄底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件,比2020年增加165%;综合创新能力指数排全省第9、科技创新效力和创新主体竞争力排全省第7,较2020年均有较大提升。
关键技术屡屡突破。涟钢首台高锰钢LNG燃料罐试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联手三一推出国内首台套超高强轻量化电动重卡;涟钢高磁感取向硅钢开发技术列入2025年全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湖南宏旺年产96万吨高牌号硅钢项目投产,填补省内取向硅钢空白;大美智造与中南大学合作研发矿用智能电视,填补井下作业设备空白;VAMA本土化研发全球最高强度级别热成型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8%;全球首条激光消融拼焊门环集成化生产线在华安钢宝利建成投产;初源新材感光干膜、涟钢吊臂钢解决“卡脖子”难题,其中涟钢吊臂钢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美程科技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平台建设成果丰硕。“十四五”以来,娄底市累计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家、省级创新平台10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99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4家。“材料谷”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平板显示技术和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娄底分院、娄底半导体显示新材料产业园科创中心正式挂牌,硅钢检测与研发中心建成运行,湖南省先进陶瓷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组建。华菱涟钢、五江高科等重点企业与重点科研院所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校企合作基地等产学研平台。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国家电子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一大批国家级双创平台扎根娄底。
创新人才队伍壮大。截至2024年,娄底市吸引5.13万名青年人才落户娄底。成功引进以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林华泰、乌克兰外籍院士吴正治、中组部“QR计划”马连科等院士专家、单杨院士、柏连阳院士为代表的人才及团队。
厚植沃土优化环境
拼经济,拼的是营商环境。“十四五”以来,娄底市以改革为先,推出“改革评估备案制度”“市直部门‘四化’运行改革”“材料谷建设”“四个超市”“优化营商环境”等568项改革,争取33项国家级试点,77项改革获国家部委表彰或推介。
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8家市属国有企业合计净资产收益率连续3年排全省前3位。在全省市州率先制定实施改革评估备案制度,娄底经开区探索有效盘活闲置工业用地,两项工作均获上级肯定鼓励。全省首个“线上管理平台+线下体验门店”相结合的“土地超市”正式启用;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低空国土空间规划概念规划编制工作;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利用工作荣获自然资源部典型示范案例(全省唯一)。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锚定打造中部地区“投资优选地”目标,打造“找得到人、听得懂话、办得了事”营商环境品牌,出台降成本“十九条”,上线全省首个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四个超市”“娄底营商码”入口,推动涉企服务从“多头分散”转变为“一站集成”。要素成本不断下降。2022年来,工商业企业气价累计下调0.815元每立方米,非居民用水10%的份额按居民价格收取。43个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获国家通过列入白名单,获批数居全省第一;2024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速13.2%,居全省第一,其中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增长33.1%、17.2%;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排全省第三低。物流成本下降明显。2024年,娄底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下降至14.2%,比2020年下降1.8%。
招商服务成效显著。娄底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招商,聘请全球招商顾问3名、“招商大使”23名,派出3个招商专班、11支产业链招商分队,积极开展“链”式招商、“圈”式招商、“台”式招商、“乡”式招商、“转”式招商、“图”式招商。“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签约重大招商引资项目439个,总投资2971.88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322个,投资额2013.15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
“娄底服务”释放活力
服务业兴,则经济活。“十四五”以来,娄底市服务业发展向好向优,服务业完成增加值从2021年的911.9亿元增至2024年的1074.1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提高。从2021年的49.2%提高至2024年的50.3%,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36.7%。“娄底服务”引领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结构构成持续优化向好。
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十四五”以来,娄底先后创建涟源市娄涟百货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绿色商城4家,双峰县佳旺购物广场(伟旺中伟店)等省级绿色商场5家;吾悦城市广场、荣辉城市广场等项目建成运营,全市基本建成“两心三区”商贸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形成了由大型超市、专业品牌超市、各类市场及社区便利店等组成的多层次商贸流通体系。
服务业支撑能力增强。截至2024年,全市在库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340家,服务业发展基础持续夯实。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科创研发、信息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发展势头较好,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25年上半年,娄底市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3%;物流增加值同比增长6.1%。
文旅融合成效明显。5年来,娄底市以资源整合与跨界融合为着力点,实现文旅市场“量质齐升”。截至2024年底,娄底接待游客4494.73万人次,较2020年增长41.55%;旅游总收入428.99亿元,增长24.95%。文体旅活动成为消费新引擎,“材料谷杯”足球对抗赛(娄超)作为标杆案例,以“足球+文旅”模式撬动消费6亿元,形成“赛事引流—商圈转化—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
消费新业态发力。娄底市引进星巴克、星轶影城、茶颜悦色等知名消费品牌,创建冷水江星悦茂商圈等智慧商圈、智慧商店,以及打造电子商务新消费模式,强力拉动城乡消费持续升级。同时,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现代商贸、康养服务、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家庭服务、旅游休闲等行业发展亮点纷呈。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就业局势持续稳定。2021年来,娄底市城镇新增就业14.1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15万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8%。建成各类零工市场15家,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695场,累计发布就业岗位51.31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0万余人;建成就业帮扶车间453间、帮扶基地271家,稳定就业3.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58亿元,为企业减缴失业保险费6.84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7621万元,为86732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11628万元。
教育事业纵深推进。新改扩建中小学130所、公办幼儿园12所,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4341个,公办义务教育学生占比达95.83%。提质改造乡村小规模学校118所,实施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50个。深化校内减负提质,课后服务覆盖学生45万余人,满意度达92%。规范校外培训,关停或转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06家,压减率达77%。体美劳教育协同发展,创建音体美特色校160所,中小学生体质优良率居全省第四。心理健康教育覆盖95%以上中小学。创新实施“名师育娄”“校友回湘”行动,促成深度合作项目65个,吸引落地资金58.01亿元,成功引进卿凤翎院士氟材料实验室。教育质量持续领跑,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多项指标位居第一,“双峰阅读”经验全国推广。
健康娄底建设全面推进。医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24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71所。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8人,执业医师3.33人,注册护士3.37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区医疗资源提质。娄底中心城区共有四家三级医疗机构。市中心医院已成为临床、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及急救一体化的湘中地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及重要的区域医疗救治中心,部分医疗专业水平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和发展取得突破。全省唯一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医附一娄底医院已完成主体建设。
特定人群权益保障网筑牢。“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帮助近万名妇女就业,共结对帮扶留守、困境儿童9900余名。青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16%。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由70元每月提高至100元每月,较2021年增长42.8%,2021年来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3.38亿元,覆盖残疾人59854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湖及113座小水电生态流量达标率100%,全市20处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连续3年达到Ⅱ类标准以上。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率、PM2.5浓度三项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均排名全省前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06%,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娄星区高灯河综合治理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典型案例。
社会治理能力提高
法治政府建设纵深推进。围绕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出台7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娄底市促进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若干规定》为全国首创,获评2024年度全省“小快灵”立法优秀案例。娄底市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经验获司法部推介,审查质效排全省前列。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出台配套实施方案和3个配套办法,建立执法公示平台,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率达100%。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娄底“问诊式执法检查”经验获全国推介。坚持“预警为先、避险为上”,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建成运行,打造“三个一律、五个到位”防汛抗灾体系,连续4年实现了“未垮一堤一库一坝、未因灾死亡一人”目标。
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共组建社会各类救援应急队伍145支共41037人。建立19类348人的应急管理专家库,推动建立70支乡镇专(兼)职消防队伍和1246个微型消防站,68个乡镇和新化2个林场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伍、配备了专用消防车。制定出台了《娄底市应急救援物资台账》,建立二级避难所7处、三类避难所24处。
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成果。深化“派出所主防”警务机制改革和派出所负面清单试点,2024年全市派出所办理刑事案件占总量的44.59%,比2023年、2022年分别下降16.2%、32.01%。探索“全民管城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新模式,在第二届“10+N”城市管理局局长联席会议暨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多元化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娄星区的“楼宇会”、冷水江市的“锑都快调”、涟源市的“蓝田和”、双峰县的“六个一”、新化县的“上梅红”“油溪桥”等基层治理模式作用发挥明显。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