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新貌。石亮摄

芙蓉北路两侧绿意盎然。(长沙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欧阳林
11月4日凌晨5时许,长沙市四方商贸城尚未完全苏醒,但环卫工人与作业车辆就已进场,“遛一圈”后,沿街餐厨垃圾桶就洁净如新了——满载垃圾的桶被运走,洁净的空桶整齐归位。
这一高效且细致的场景,是长沙市“净桶”行动中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清晨,也是长沙城市治理走向精细化、常态化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长沙市城市管理系统开展“常态治理+专业攻坚+全民共治”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每月制订专项治理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一事接着一事办,一项一项攻坚,在城市管理中祛除痛点、打通堵点、攻坚难点,实现环境治理从“一时净”向“持久美”的深刻转型。
祛除“痛点”
常态队伍“日日清”
公厕,曾是城市颜值的“减分项”,如今却成为长沙城市治理能力的“展示窗”。
走进潮宗街片区的公厕,外观与老街风貌融为一体,四周绿植点缀,还贴心设置了休憩区域。内部不仅配备了清风系统、第三卫生间、母婴室,保洁人员每天定时四次全面清扫,并不间断巡查,真正做到“随脏随清”。
而在改造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设施陈旧、水压不稳、气味扰人,市民游客往往绕道而行。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于管理。管理之效,机制是关键。
从城市治理的“痛点”,到成为与老街风貌融为一体的清新驿站,这背后,是一套成熟的环环相扣的运行机制——
实行责任网格化。长沙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每月制订提升计划,明确目标与节点,落实“定人、定点、定岗”,让每个公厕都“有人管、管得好”,实现管理区域无盲区、责任链条无缺口。
实行作业标准化。深入调研找症结,安排专人负责日常保洁,明确每日清扫频次,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设施设备也统统“建档立卡”,损坏立即维修更换,确保水电通风运转正常。环保除臭剂与消毒剂定时喷洒,重点区域加强消杀,从根源上杜绝异味与病菌。
实行应急高效化。节假日和人流高峰期间,加派人手,加强巡回保洁,快速响应“热点”区域激增的环境压力。
为防止问题“回潮”,长沙市城管系统还建立“日、周、月”督查机制,发现问题立即纳入“发现-整改-反馈-解决”闭环处理,推动治理从“集中攻坚”迈向“日常精细”。
毗邻潮宗街片区一公厕的餐馆陈老板感触颇深:“潮宗街人流量大,公厕能保持这样干净,确实不容易,游客的体验感明显提升了。”
打通“堵点”
专业队伍“月月治”
每晚入夜,长沙四方坪夜市人声鼎沸,产生的大量垃圾是对城管系统巨大的考验。对此,长沙市城管系统推出了“夜间收集+凌晨清洗+清晨归位”的全流程作业模式。夜市收摊后,大型压缩清运车进场,将满溢的垃圾桶统一运往指定清洗点。
在这里,垃圾桶要经过“一倒、二刷、三冲、四消毒”的四步专业清洗,如同对垃圾桶进行一次彻底的“SPA”。环卫司机李师傅说:“我们像对待设备一样对待垃圾桶,清洗不留死角,消毒不留隐患,确保第二天摆上街头的都是‘放心桶’。”
在城市治理的大格局中,垃圾桶似乎是个不起眼的“配角”,却直接影响着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今年开始,长沙市城市管理局制定“每月一主题”专项治理行动,“净桶在行动,环境更出众”垃圾桶清洁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垃圾桶这一“难点”,长沙的应对展现了专业化水准。
在管理规范上,要求所有垃圾收集桶统一摆放,确保不影响交通、不阻塞消防。针对餐饮门店,明确规定餐厨垃圾桶须标识清晰,原则上放置于店内;确有困难的,也需集中存放于街道指定点位,实现“整洁、密闭、有序、美观”。
在流程专业上,通过制订周密的清洗计划、明确人员职责分工,对重点区域、路段和场所的垃圾桶,推出“夜间收集+凌晨清洗+清晨归位”的全流程作业模式,从源头上提升洁净度;建立定期巡查与维修更新机制,对出现破裂、穿孔、磨损、部件损坏的垃圾桶及时修复或更换,并加强后续维护保养,确保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在装备智能上,面对大型垃圾清运、特殊污染处理等复杂挑战,配备新型清运车、智慧环卫平台,实现对作业车辆、保洁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调度,形成了一支解决顽固问题的“环卫特种部队”,推动作业模式从“扫干净”向“治理好”深刻转变。
“净桶”只是一微观切口,但生动地演示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杠杆效应”——以对一个细节问题的极致处理,来理顺一座城“于细微处见大文章”的治理智慧。
攻坚“难点”
全民共治“时时护”
开放式小区,考验的是一座城市治理的智慧。
由于建成年代久、公共设施陈旧老化等因素,开放式小区常常面临“无人管事、无章理事、无钱办事”的治理困境。
芙蓉区识字里社区,就是其中之一。过去,这里楼道杂物堆得满满当当,小区垃圾全靠环卫清运,路灯坏了只能等着市政来修。
前几年,借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契机,识字里社区打通楼栋围墙,释放空坪隙地,腾出公共空间,规划停车位,解决“停车乱”,并通过择优比选引入专业物业公司,设立由党员、居民代表和“三长”组成的“红色管家”,小区治理由“乱治”逐步转为“善治”。
为进一步打造更好的环境,今年,长沙市城管系统与小区协同发力,全面清理小区卫生死角、闲置地块的生活垃圾和杂物,修整绿化带。
城市治理的精细度,藏着市民生活的幸福感。
市民张女士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小区事跟自己没关系,现在环境好了、服务暖了,才明白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得靠大家一起出力守护!”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全民参与和精细化管理的结合,是长沙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实践。
漫步城市街道,两侧绿化带本应是赏心悦目的风景线。然而,由于位置隐蔽,它们一度沦为“藏污纳垢”的卫生死角,成为垃圾杂物的“重灾区”。
面对这一城市顽疾,长沙市城市管理系统果断行动,系统开展“全民齐上阵,清洁长沙城”周五大扫除活动,动员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用一场场“集中干”的实际行动,实现从“各扫门前雪”到“共护一座城”的转变,持续刷新城市的颜值与气质。
精准施策,攻坚克难!今年以来,长沙城市管理系统围绕市容环境短板,已开展垃圾桶清洁、公厕保洁维护、开放式小区整治、园林绿地整治、公共垃圾站管理维护、夜市市容整治、非法小广告清除、商圈卫生治理等8大专项治理战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持续擦亮“美丽长沙”的底色。
日日行,不惧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长沙的环境治理,赢在细节,成在持久。它不仅关乎城市光鲜的“面子”,更考验着管理智慧的“里子”。长沙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宏卿表示,当精细成为一种习惯,当共治成为一种风尚,这座城市的“一时净”便有了迈向“持久美”的最深沉力量,最终汇聚成城市的整体文明形象。
长沙新貌。石亮摄芙蓉北路两侧绿意盎然。(长沙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欧阳林
11月4日凌晨5时许,长沙市四方商贸城尚未完全苏醒,但环卫工人与作业车辆就已进场,“遛一圈”后,沿街餐厨垃圾桶就洁净如新了——满载垃圾的桶被运走,洁净的空桶整齐归位。
这一高效且细致的场景,是长沙市“净桶”行动中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清晨,也是长沙城市治理走向精细化、常态化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长沙市城市管理系统开展“常态治理+专业攻坚+全民共治”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每月制订专项治理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一事接着一事办,一项一项攻坚,在城市管理中祛除痛点、打通堵点、攻坚难点,实现环境治理从“一时净”向“持久美”的深刻转型。
祛除“痛点”
常态队伍“日日清”
公厕,曾是城市颜值的“减分项”,如今却成为长沙城市治理能力的“展示窗”。
走进潮宗街片区的公厕,外观与老街风貌融为一体,四周绿植点缀,还贴心设置了休憩区域。内部不仅配备了清风系统、第三卫生间、母婴室,保洁人员每天定时四次全面清扫,并不间断巡查,真正做到“随脏随清”。
而在改造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设施陈旧、水压不稳、气味扰人,市民游客往往绕道而行。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于管理。管理之效,机制是关键。
从城市治理的“痛点”,到成为与老街风貌融为一体的清新驿站,这背后,是一套成熟的环环相扣的运行机制——
实行责任网格化。长沙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每月制订提升计划,明确目标与节点,落实“定人、定点、定岗”,让每个公厕都“有人管、管得好”,实现管理区域无盲区、责任链条无缺口。
实行作业标准化。深入调研找症结,安排专人负责日常保洁,明确每日清扫频次,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设施设备也统统“建档立卡”,损坏立即维修更换,确保水电通风运转正常。环保除臭剂与消毒剂定时喷洒,重点区域加强消杀,从根源上杜绝异味与病菌。
实行应急高效化。节假日和人流高峰期间,加派人手,加强巡回保洁,快速响应“热点”区域激增的环境压力。
为防止问题“回潮”,长沙市城管系统还建立“日、周、月”督查机制,发现问题立即纳入“发现-整改-反馈-解决”闭环处理,推动治理从“集中攻坚”迈向“日常精细”。
毗邻潮宗街片区一公厕的餐馆陈老板感触颇深:“潮宗街人流量大,公厕能保持这样干净,确实不容易,游客的体验感明显提升了。”
打通“堵点”
专业队伍“月月治”
每晚入夜,长沙四方坪夜市人声鼎沸,产生的大量垃圾是对城管系统巨大的考验。对此,长沙市城管系统推出了“夜间收集+凌晨清洗+清晨归位”的全流程作业模式。夜市收摊后,大型压缩清运车进场,将满溢的垃圾桶统一运往指定清洗点。
在这里,垃圾桶要经过“一倒、二刷、三冲、四消毒”的四步专业清洗,如同对垃圾桶进行一次彻底的“SPA”。环卫司机李师傅说:“我们像对待设备一样对待垃圾桶,清洗不留死角,消毒不留隐患,确保第二天摆上街头的都是‘放心桶’。”
在城市治理的大格局中,垃圾桶似乎是个不起眼的“配角”,却直接影响着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今年开始,长沙市城市管理局制定“每月一主题”专项治理行动,“净桶在行动,环境更出众”垃圾桶清洁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垃圾桶这一“难点”,长沙的应对展现了专业化水准。
在管理规范上,要求所有垃圾收集桶统一摆放,确保不影响交通、不阻塞消防。针对餐饮门店,明确规定餐厨垃圾桶须标识清晰,原则上放置于店内;确有困难的,也需集中存放于街道指定点位,实现“整洁、密闭、有序、美观”。
在流程专业上,通过制订周密的清洗计划、明确人员职责分工,对重点区域、路段和场所的垃圾桶,推出“夜间收集+凌晨清洗+清晨归位”的全流程作业模式,从源头上提升洁净度;建立定期巡查与维修更新机制,对出现破裂、穿孔、磨损、部件损坏的垃圾桶及时修复或更换,并加强后续维护保养,确保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在装备智能上,面对大型垃圾清运、特殊污染处理等复杂挑战,配备新型清运车、智慧环卫平台,实现对作业车辆、保洁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调度,形成了一支解决顽固问题的“环卫特种部队”,推动作业模式从“扫干净”向“治理好”深刻转变。
“净桶”只是一微观切口,但生动地演示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杠杆效应”——以对一个细节问题的极致处理,来理顺一座城“于细微处见大文章”的治理智慧。
攻坚“难点”
全民共治“时时护”
开放式小区,考验的是一座城市治理的智慧。
由于建成年代久、公共设施陈旧老化等因素,开放式小区常常面临“无人管事、无章理事、无钱办事”的治理困境。
芙蓉区识字里社区,就是其中之一。过去,这里楼道杂物堆得满满当当,小区垃圾全靠环卫清运,路灯坏了只能等着市政来修。
前几年,借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契机,识字里社区打通楼栋围墙,释放空坪隙地,腾出公共空间,规划停车位,解决“停车乱”,并通过择优比选引入专业物业公司,设立由党员、居民代表和“三长”组成的“红色管家”,小区治理由“乱治”逐步转为“善治”。
为进一步打造更好的环境,今年,长沙市城管系统与小区协同发力,全面清理小区卫生死角、闲置地块的生活垃圾和杂物,修整绿化带。
城市治理的精细度,藏着市民生活的幸福感。
市民张女士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小区事跟自己没关系,现在环境好了、服务暖了,才明白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得靠大家一起出力守护!”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全民参与和精细化管理的结合,是长沙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实践。
漫步城市街道,两侧绿化带本应是赏心悦目的风景线。然而,由于位置隐蔽,它们一度沦为“藏污纳垢”的卫生死角,成为垃圾杂物的“重灾区”。
面对这一城市顽疾,长沙市城市管理系统果断行动,系统开展“全民齐上阵,清洁长沙城”周五大扫除活动,动员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用一场场“集中干”的实际行动,实现从“各扫门前雪”到“共护一座城”的转变,持续刷新城市的颜值与气质。
精准施策,攻坚克难!今年以来,长沙城市管理系统围绕市容环境短板,已开展垃圾桶清洁、公厕保洁维护、开放式小区整治、园林绿地整治、公共垃圾站管理维护、夜市市容整治、非法小广告清除、商圈卫生治理等8大专项治理战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持续擦亮“美丽长沙”的底色。
日日行,不惧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长沙的环境治理,赢在细节,成在持久。它不仅关乎城市光鲜的“面子”,更考验着管理智慧的“里子”。长沙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宏卿表示,当精细成为一种习惯,当共治成为一种风尚,这座城市的“一时净”便有了迈向“持久美”的最深沉力量,最终汇聚成城市的整体文明形象。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