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辰州古街。邓浩然摄

沅陵太安社区德云服饰帮扶车间。瞿云摄

沅陵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后,现代化城市绽新颜。邓浩然摄
李重臣周佳毛晶
暮色中的沅水两岸,产业园区的灯火与古城的灯笼交相辉映。电子厂下班的工人骑着电动车驶过新修的柏油路,保障房小区的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辰州古街的商铺还在接待最后一波游客——这幅动静相宜的民生画卷,映射出沅陵生机勃勃的经济动能和民生温度。
从就业岗位的精准供给到安居工程的拔地而起,从老旧街区的焕新蝶变到公共服务的普惠延伸,这座镶嵌在武陵山脉与沅水之间的古城,正以“民生为本”的画笔,在58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勾勒出动人图景,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民生改善,解码着新时代县域发展的幸福密码。
就业优先:让“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之前在外地打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每月还有4000多元的收入,真是太满意了。”李春云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子焊接设备,一边高兴地说。
这得益于沅陵县人社部门每年定期举办的“园区企业招聘月”活动。2025年3月,40岁的返乡人员李春云通过招聘会,成功入职湖南奇力新电子有限公司。目前,县人社部门为产业园区内的128家企业设立了专属人社服务专员,实现了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精准对接。
这样的案例在沅陵已成常态。一直以来,沅陵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模式,为不同群体搭建起广阔的就业创业舞台,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退捕渔民的就业安置一直是沅陵县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51岁的退捕渔民唐仕田原本因妻子残疾、孩子上学而生活困难。人社部门了解他的情况后,迅速行动,开展就业帮扶,积极送岗上门和免费职业培训。
目前,沅陵已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787个,年发放补贴3100万元,成为困难群众的重要保障。荔溪乡的颜昌军因肢体残疾生活拮据,村里为他安排了保洁员岗位后,他不仅每年增收6000多元,还成了村里的“环境卫士”,带动村民参与环境治理。
麻溪铺镇家其农业公司中药材加工车间里,65岁的张翠兰正仔细分拣着药材。“以前闲着没事干,现在每天能挣80多元,一个月2500多元呢!”负责人彭亚兰介绍,车间23名员工中80%是困难群众,采用弹性工作制让他们既能顾家又能增收。
这样的“乡村车间”在沅陵已有74家,吸纳脱贫劳动力744人,近三年发放奖补353.1万元。辰龙关茶园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2万茶农年均增收8000元。
从产业园区到乡村车间,从公益性岗位到技能培训,沅陵已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帮扶体系。
为了让政策红利更精准送达企业和劳动者手中,沅陵县人社部门与乡镇、园区、社区形成联动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通过组建政策宣讲队,深入企业车间、乡村集市开展政策解读活动,让企业了解用工补贴、社保减免等优惠政策,让劳动者知晓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帮扶措施。
与此同时,着力搭建就业“双向奔赴”平台,线下的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热闹非凡,为求职者和用工企业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线上的“沅陵就业”抖音号直播带岗更是别出心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优质岗位信息精准推送至千家万户。
为了破解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沅陵在优化培训项目上下足功夫。围绕市场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开展涵盖直播、电商和乡村领雁创业等行业的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
为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沅陵建立了务工数据动态监测机制,2025年已实现脱贫人口务工54129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10%。针对返乡人员,县人社部门联合农业农村局实施动态跟踪,建“三张清单”精准对接,“一人一策”开展“1311”服务,返乡人员再就业率达92%。此外,积极深化省内外区域间劳务协作,为劳动力转移就业牵线搭桥,目前劳务协作已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47000余人,就业率达87%。
安居惠民:让群众住得更舒心安心
“以前住的棚户区,房子又破又旧,一到下雨天就漏雨,盆盆罐罐都得派上用场接水。现在好了,搬进了这两居室的电梯房,冬天屋里暖乎乎的,住着太舒心了。”72岁的退休工人王某家客厅的墙上,一幅“幸福之家”的十字绣,格外醒目,这四个字道出了他对如今生活的满足。
“住有所居”是民生之基,也是群众幸福生活的起点。在沅陵,住房保障工作始终是县委、县政府牵挂的心头事。面对县情的特殊性带来的住房保障复杂性和艰巨性,沅陵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举措,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织就了一张坚实的住房保障网。
2010年至2023年,沅陵累计投入16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1514套,涵盖工矿棚户区改造2025套、林业棚户区改造91套、廉租住房1247套、公租房2879套、城市棚户区改造487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402套六大类项目,让数以万计的家庭圆了“安居梦”。
辰州矿业的老矿工们对此深有体会。他们以前住了半辈子的筒子楼,空间狭小、设施陈旧,生活十分不便。如今,通过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他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小区里配套建设了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我们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时,不仅考虑到了住房本身,更注重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就是要让群众住进来之后,能够住得舒心、住得方便。”沅陵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建设的片区,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生鲜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为了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公正,沅陵建立了完善的分配制度和操作程序,明确了保障范围、对象、标准和方式,对拟分配的保障性住房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确保“阳光分配”。
同时,推行保障性住房智慧化管理,启用沅陵县保障性住房服务平台,并与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数据互通共享,群众通过平台就能申请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房屋维修、缴纳租金等业务,实现了保障性住房办理事项“一次不跑”。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沅陵累计有1.1万余户,近4万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在实施“保交楼”、保障性安居工程、自建房安全整治和农村住房建设等真抓实干工作中成效明显,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通报表扬。
城市更新:让古城焕发新活力
“小区原来到处飞线,容易起火,环境也不好,现在改造后不仅路面干净整齐,还给我们配套了不少健身器材、充电桩,生活方便多了。”家住龙兴花城14栋的范阿姨满意地说。
兴建于2009年的龙兴花城,原小区线路老化、生活环境脏乱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保障群众安全,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2024年开始,沅陵对该小区强弱电、路面、污水管网、屋顶等项目进行全面提质改造,解决民生实事,极大地提升了居民满意度。
这是沅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成效的彰显。近年来,沅陵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因历史的原因,在发展过程中交通拥堵、管网杂乱、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显现,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城市更新改造势在必行。
沅陵县委、县政府运筹帷幄,着力把城市更新作为工作之重,根据县城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分项推进、分步实施,通过业态更新、社区服务、交通通达、绿脉营城六大计划来推动城市更新,全面深入地优化资源配置和用地结构,完善设施配套和交通体系,改善建设环境和生活品质,挖掘名城文化,创新文旅业态。
2021年12月,沅陵城市更新一期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目前,正高标准加快城市更新二期建设,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市政管网、公共服务等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中,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沅陵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让千年古城在焕新中留住乡愁。
沅陵县马路巷居民区位于辰州古街,是2024年实施的省市重点民生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之一,也是沅江流域生态文旅建设项目之一。为将改造项目对接好旅发大会,沅陵摒弃单一传统改造模式,以“守旧护形、保持风味,活化利用、艺术赋能,保留乡愁”为理念,通过“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对小区内遗留的历史建设进行保护性改造,对居民区结合旅发大会主题进行翻新,对基础设施进行提质升级。目前这里已成为沅陵县内外游客和网红慕名打卡地,带动百余人就业,增加收入近千万……
城市功能的完善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沅陵投资4.72亿元,实施城市路网升级工程,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4.2公里,打通“断头路”2条,建成公共停车场10个,新增停车位4256个;投入1.5亿元实施城乡垃圾收运一体化和太常、城南及城北片区地下管网建设,有效解决了雨季内涝、供水不足等问题。
如今,经过“城市更新”的沅陵,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一派崭新的面貌。街道黑亮整洁,楼体焕然一新,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以及市政管网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得到了全面的翻新和升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烈。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保基本”到“高品质”,沅陵的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民生工作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心账。当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当安居梦照进现实,当古城焕发新颜,发展的温度自然会流淌在群众的笑容里。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沅陵县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沅水之畔续写更多温暖人心的民生故事。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