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娜妮豆振江毛永宁龚延华陈旺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金秋时节,湘中大地的丰收画卷里,蕴藏着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帮扶印记——
新化长石村,光伏板在阳光下折射出金色光芒,油茶基地的分拣车间里,村民正忙着将油茶果装箱;
涟源灌溪村的竹木加工厂内,机器轰鸣不绝,脱贫户熟练地将竹料加工成竹筷,脸上满是笑意;
双峰新大桥村的辣椒晒场上,鲜红的辣椒铺成“红毯”,即将送往本地的辣酱加工厂……
这一幅幅生动的丰收图景,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以“集采+产业+平台+人才”消费帮扶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的真实写照。自2021年以来,该校累计实现消费帮扶总额1500余万元,直接带动432名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增收,连续四年斩获湖南省消费帮扶营销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先进单位”,用高校智慧与担当奏响了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
集采牵引——
高校搭“桥梁”,从“零散买”到“稳定供”
“以前帮扶,多是老师们自发买些农产品,量少且不稳定,村民们还是愁销路。”该校工会负责人回忆起初期帮扶的困境,话语里满是感慨。作为扎根娄底的本地高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深知,要帮乡村解难题,不能只靠“零散采购”,必须发挥“贴近本地、资源集中”的优势,构建长效机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很快搭建起“顶层设计+制度保障+资金支撑”的三维协同体系:将消费帮扶经费纳入年度预算,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超1300万元,采购份额远超教育厅属高校脱贫地区农产品预留标准;组建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工会、后勤、财务等8个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组,打破部门壁垒,让帮扶力量“攥指成拳”。
在该校后勤食材配送中心,新化的大米、涟源的蔬菜、双峰的食用油被整齐码放,等待送往各个食堂。“我们通过832平台建立定向采销机制,食堂每年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占比达35%,累计金额920万元。”后勤保障处负责人指着配送清单说,这些“帮扶菜米油”端上了全校师生的餐桌。
制度的“纽带”还在不断延伸。该校出台考核办法,将消费帮扶纳入二级党组织考核指标,引导分工会每年定期到帮扶村开展“以购代捐”,年消费额达40余万元;春节、中秋等节日,工会福利优先选本地帮扶村特产,累计采购390余万元。
产业造血——
校村携手“育引擎”,一村一策破“瓶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坚持“不调研不施策”,四年来校领导带队调研40余次,走遍3个驻点帮扶村的田间地头,为每个村量身定制“产业药方”。
如今的长石村,60千瓦光伏发电站每年贡献7.2万度电、增收6万余元;1200亩油茶林、300亩茶叶基地进入盛产期,年产值超200万元,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8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42万元,昔日“靠山吃不上山”的村庄,变成“绿色生金”的示范村。
针对涟源市灌溪村“石漠化严重、产业空心”的难题,该校争取500万元资金建起高效育秧基地,引进竹木加工厂,30余户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双峰县新大桥村,该校则紧扣本地双峰辣酱的产业优势,引导村民种大棚辣椒,直接对接本地辣酱厂,形成“种植—加工”产业链。“以前辣椒熟了怕烂在地里,现在厂里直接收,价格还稳。”村民的话里满是喜悦。
为让产业“长长久久”,该校在产业成熟期,牵线搭桥引进深加工企业(如为长石村油茶对接茶油精炼厂)、开展直播带货,确保“种得好、卖得出、价更高”,形成“校内部门联动、校地战略合作、校企专业互补”的协同机制,与帮扶地政府共建“优质农产品筛选标准”,引入物流企业解决配送难题,保障“农户有好货、学校有好品、消费有保障”。
平台架桥——
校园内外“拓渠道”,本地好货“走出去”
作为本地高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更懂“如何让湘中好货被更多人看见”。自2021年起,学校每年举办“消费帮扶营销大赛”,135名教师、1万余名学生化身“助农主播”,累计销售农副产品65万余元。
2024年,灌溪村柑橘丰收季,师生组建12支直播团队,直播300分钟、获赞4万次,直接卖掉12.6万元的柑橘和蔬菜,18户脱贫户受益。
为让好货走出湘中,学校构建“线下场景渗透+线上流量引流”的销售体系,让帮扶产品从“乡村田间”走进“校园日常”,延伸至“社会市场”。免费提供校园场地开设“乡村振兴农特产品馆”,结合春节、元宵节等节点推出油茶、山胡椒油等特色产品,开展“定点帮扶开放日”活动吸引师生及周边居民参与;在校内超市设立“帮扶产品专柜”,将大米、蔬菜、蜂蜜等产品融入师生日常消费,实现“高频复购”。
人才支撑——
本土培育“新农人”,留下“不走的帮扶队”
农学团队改良“湘人文1号辣椒”“长石1号油茶”等农产品品种3个,研发茶油精炼,使产品保质期延长6个月、溢价20%,研发大米保鲜技术2项、降低仓储损耗15%……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充分发挥高校“师资、科研、人才培养”优势,解决帮扶村“技术缺、人才少、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培育“不走的帮扶力量”。
“油茶冬季要剪病枝、施有机肥,这样来年产量才高。”在长石村油茶基地,该校农业专业教师手把手教村民管护技术,周围围满了认真听讲的农户。这样的“田间课堂”,四年来已在3个帮扶村开展20余次,培训农民学员超2000人。
在团队驻点上,该校选派7支科技创新团队(涵盖农作物栽培、绿色养殖、农产品加工)扎根乡村,培育5个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1个竹木加工厂。团队还与村里签“3年长效协议”,定期回访指导,确保“扶上马再送一程”。
师生团队开展30余次“驻村实践”,既教村民电商技能,又帮村里做“庭院经济+乡村旅游”规划。2024年,灌溪村休闲采摘园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消费帮扶工作有特色、成效实,灌溪村集体经济与村容村貌改善显著,值得全省高校推广!”2024年,湖南省委组织部驻村办赴学校驻点帮扶地灌溪村督查时如此评价。
如今,行走在3个帮扶村,荒地变产业园、泥泞路变水泥路、村民腰包鼓起来,小农经济欣欣向荣。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将继续发挥本地高校优势,优化“集采+产业+平台+人才”组合拳,让校地同心的力量,在湘中大地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